當前,百年變局交織世紀疫情,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產業鏈、供應鏈、價格鏈加速重構,油氣等基礎原材料市場波動劇烈。煉化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機遇,未來哪些新技術、新工藝將助推煉化行業高質量發展?9月1日在舟山開幕的“第十屆亞洲煉油和石化科技大會”上,院士、學者、專家們對此建言獻策。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在全體大會致辭中表示,向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球煉化行業共同的課題,高質量發展是全球煉化行業共同的追求。衷心希望中外石化企業以本次會議為橋梁紐帶,進一步深化交往交融,加強互學互鑒,加大“一帶一路”投資合作力度,共同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積極助力全球石化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華煒指出,亞洲煉油和石化科技大會已是國際煉油和石化領域的重要窗口,期待未來大會發展為更高水平的中外產業和科技交流的舞臺,同時成為國際煉油和石化領域學術、科技、產業“共同體”的推動者,匯聚更深遠的前瞻視野、創新技術和全球實踐,激發國內外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激情與緊密合作,共同引領國際創新的智慧與能量,筑造國際合作和共贏發展新的里程碑。
先立后破,煉化行業可從四方面破題
“當前我國煉化行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國際、國內宏觀形勢呈現出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和特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煉化行業全面進入由大到強發展的全新階段,行業生產經營水平站上新起點、全球產業鏈地位有新提升、產業結構調整有新進展,在過去的2021年里全行業已經實現了“十四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同時,進入“十四五”以來,煉化行業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重大挑戰主要來自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能源安全和結構優化這三個方面,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突破,嚴格緊迫的“雙碳”倒逼、振興發展的強勁需求使我國煉化行業處在能源變革和轉型升級的風口浪尖。
面對世界能源的復雜形勢,李壽生會長表示可以從四個方面破題:
●用新能源技術開發搶占未來新能源發展的新優勢;
●用煉化一體化新工藝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用綠色低碳技術工藝創新闖出一條低碳排放的新路子;
●以及用智能技術全面提升傳統能源發展的新境界。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先立后破”的原則,穩步提高行業競爭力。
煉化技術創新應聚焦幾大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在庫表示,現代能源體系減排降碳的基本路徑有:化石能源優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氫能規模化利用以及CO2處理與負碳技術。煉油與化工科技發展方向主要有:
●分子煉油:重油加工、油轉化、煉油高值化技術將推動煉油可持續發展
●低碳化工:新反應新過程的突破,將帶來石油化工的變革
●高端材料:合成材料高性能化發展,高附加值、可降解等屬性更加突出
●節能工藝:節能降耗分離材料與工藝的突破,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循環化工:循環利用技術將推動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CO2技術:將為實現碳中和發揮重要作用
●氨基工業:氨基工業與氫能是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
●可再生能源:生物質煉制、光伏等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關口
●人工智能:將推動煉油和石油化工實現智能制造
為此,要崇尚科學、聚焦問題、交叉融合,最終實現科技創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總工程師楊繼鋼指出,在可再生能源興起、終端用能電氣化、“雙碳”目標和新能源、數字化、新經濟對化工新材料新需求的推動下,明確煉油化工轉型升級和低碳綠色發展的方向是:煉油減油增化、減油增特;化工擴大供給、提升功能。對技術需求的方向是:短流程煉油技術、全氫工藝技術、原料多元化化工、新思路基本有機、功能化合成材料、控制CO2排放廢舊材料回收技術。
全體大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主持。中共舟山市委書記何中偉,市委常委、副市長韓峻等領導出席大會。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子宗、殼牌集團化工和煉化產品業務副總裁陳琳、榮盛控股集團副總裁林慶富、中海油化工與新材料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吳青參與了主題為“踐行綠色轉型 邁向雙碳目標”的高端對話會。對話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彬主持。
大會期間,還舉行了煉化綠色低碳轉型論壇、氫能產業鏈論壇,CCUS論壇,以及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學品論壇等專題活動。
根據我國“雙碳”目標的要求,化石燃料向低碳能源發展的趨勢逐漸明朗,“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化工行業將進入行業整合轉型升級期,行業發展重點將是加快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行業來說,如何在這變革的新階段,以戰略眼光調整和優化資源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是一個重要課題。對于企業來說,需要不斷創新,尤其是進行協同和開放性創新,持續提升效益,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運營,從而立于競爭的不敗之地。
本屆大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舟山管理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工學會聯合主辦,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舟山管理委員會綜合服務中心、舟山市投資促進中心、國際交流和外企委員會、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普凱源國際石油化工技術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