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不斷優化原料結構,氫能產業發展又迎重磅利好。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標志著中國首個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出臺,中國綠氫產業將迎巨大機遇。
推進氫能制儲輸運銷用全鏈條發展
《方案》提出,要調整優化用能結構。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有序推進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煤炭減量替代;推進氫能制儲輸運銷用全鏈條發展;鼓勵企業、園區就近利用清潔能源,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光伏+儲能”等自備電廠、自備電源建設。《方案》指出,建成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研發、示范、推廣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布局“減碳去碳”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低碳顛覆性技術研究,突破推廣氫能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作、上下游協同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
中信證券認為,氫能行業的政策體系已逐步完善,行業“游戲規則”和政策體系的確立,有助于激勵規模化、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也有助于強化投資者對氫能產業的發展信心,提振產業長期預期。
地方氫能產業政策密集出臺
近段時間以來,山東、北京、廣東等地相繼發布氫能產業支持政策,涉及燃料電池汽車推廣、加氫站建設、產業鏈打造等多個領域。此外,多地都明確拿出“真金白銀”促進氫能產業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份公布了涉氫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3個省份出臺了氫能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并且,有4個省份錨定了2025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千億的目標。
有權威專家團隊研究認為,在已經發布的地方規劃中,預計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將超過15萬輛,加氫站將超過1000座,氫能產業累計產值將超過9600億元。另外,從研發投入來看,盡管我國的氫能源布局較晚,但正逐漸成為研發預算投入增幅最大的國家。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氫能相關企業2675家。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增氫能相關企業276家;近10年來,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注冊量不斷增加。2019年新增氫能相關企業467家,同比增長52.12%。2020年新增499家,同比增長6.85%。2021年新增680家,同比增長36.27%。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以437家氫能相關企業排名第一。江蘇、山東分別有232家、195家,位居前三。
氫能產業鏈產值有望持續增長
從全球格局來看,目前各國都在加緊氫能的研發與投入。國內來看,氫能產業鏈的產值未來有望持續增長。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擁有規模較大、基礎較好的“氫氣產業”,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氫氣生產國。此前,《規劃》首次將氫定義為一種綠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明確氫是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
“可再生能源制氫是主要發展方向,以電解水制氫為基礎的氫電互變技術,為可再生能源儲能提供了新的技術選擇,這也是實現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的重要技術路線,將成為氫能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呂建中表示。
此外,呂建中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自立自強,以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攻關為抓手,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構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加快建立和完善更加協同高效的氫能創新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帶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深化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打造氫能產業創新支撐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積極參與全球氫能技術和產業創新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氫能產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業內人士提醒防止盲目跟風、一哄而上。
中國氫能聯盟認為,我國氫能產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面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等諸多挑戰。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表示,各地方要綜合考慮本地區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合理布局氫能制備、儲運、加注、應用等產業鏈相關項目,穩慎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