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輕烴行業的大勢所趨,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怎樣實現輕烴資源的高值化、低碳化利用?近日,于常州舉辦的2022(第十屆)國際輕烴綜合利用大會上,與會專家及代表就在“雙碳”目標下輕烴行業綠色低碳、提質增效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了分享。
技術支撐乙烯工業低碳發展的核心地位凸顯
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戰略與信息研究室主任王紅秋介紹了“雙碳”目標下,乙烯工業的發展方向。2021年中國乙烯產能超過4000萬噸/年,占全球比例提高至20%,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乙烯生產國。2021年中國乙烯當量消費量為5884萬噸。還需進口大量乙烯下游衍生物,其中進口聚乙烯1442萬噸、乙二醇800萬噸、苯乙烯128萬噸。隨著浙江石化、恒力石化、衛星石化等大型民營煉化項目以及中科煉化、寶來利安德等合資項目的投產,中國乙烯工業參與主體市場份額發生了明顯變化。中石化(權益產能)乙烯產能市場占比同比下滑10個百分點,中石油持平;民營企業(包括煉化和煤化工)占比同比上升8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烯烴及下游產業的市場革命。國內乙烯工業規模化、基地化、園區化發展加快,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是必然選擇,既要發展又要減碳加速乙烯工業低碳轉型步伐。
王紅秋指出,乙烯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向:
1. 過程用能清潔化電氣化
2. 生產過程集約化高效化
3. 運營管理數字化智能化
4. 原料低碳化多元化
王紅秋表示,挑戰前所未有,必須迎難而上。乙烯工業只有加速高質量發展,才能贏得未來。“技術為王”時代已來臨,對支撐乙烯行業升級的綠色低碳技術需求從未如此迫切。乙烯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主要技術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蒸汽裂解裝置節能降耗
● 提高裂解爐熱效率——裂解爐管強化傳熱技術;
● 提高裂解爐熱效率——裂解爐管抗結焦技術;
● 高效分離技術——傳統分離技術的優化;
● 高效分離技術——新型分離技術;
● 智能控制技術與過程模擬技術;
● 蒸汽裂解爐電氣化。
2. 乙烯生產新技術
● 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
● 生物質生產乙烯;
● 廢塑料生產乙烯;
● 乙烷氧化脫氫制乙烯;
● CO2生產乙烯。
PO四種技術如何比選
據中國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于春梅介紹,“十二五”時期我國環氧丙烷(PO)產能快速增長,“十三五”產能增速放緩,“十四五”又將迎來集中投產的高潮,2025年將面臨產能過剩。
2021年國內PO產能397.5萬噸/年,產量368萬噸,消費量410.5萬噸。山東占據國內PO產能的半壁江山。氯醇法產能170萬噸/年,集中在山東地區。氯醇法被列入限制類,國產化PO/SM、HPPO、CHPPO等綠色工藝漸成主流。2020—2022年,環氧丙烷和丙烯價格關聯度逐漸降低,環氧丙烷進入暴利時期。環氧丙烷下游主要包括聚醚多元醇 、丙二醇醚及其酯類、碳酸二甲酯、丙二醇、異丙醇胺、二氧化碳基可降解材料(PPC)、聚醚胺。于春梅對這些下游領域的競爭格局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比了PO的四種工藝技術:
1. PO/SM
1噸PO聯產2.22噸SM,需同時考慮兩種產品的市場。目前國內SM供不應求,每年進口量300萬噸,擬建產能超過1300萬噸/年;
2. PO/TBA
1噸PO聯產2.43噸TBA,需同時考慮兩種產品的市場,TBA的出路為重中之重;
3. HPPO
H2O2和PO為兩套獨立裝置,靈活性好,可考慮H2O2外銷市場。在雙高項目產品目錄之外,享有出口退稅政策;
4. CHPPO
無副產品;無需輔加設備;裝置投資低;公用工程消耗量大。
于春梅認為,綠色清潔生產工藝對氯醇法的替代加快,推動產業整合。PO和聚醚行業整合提速,上下游一體化是大勢所趨!PO/SM、PO/TBA、HPPO、CHPPO幾種原料路線技術國產化,應從資源的可得性、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區域市場、產業鏈配套等方面全方位比選。下游配套差異化、功能化、區域化是項目成功的關鍵。
C4~C9分離和利用關注這些新技術
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教授級高工汪洋介紹了重整碳九分離及下游應用研究。汪洋認為,重整碳九中組分含量高、組分較為集中,在精細化工方面利用途徑多,應盡可能將其分離成單組分,向下游衍生物方向生產發展,以增加附加值。其中偏三甲苯和均三甲苯等沸點相差較大,可通過普通精餾的方法分離;間、對甲乙苯和均三甲苯、鄰甲乙苯之間沸點差較大,可通過精密精餾分離;均三甲苯和鄰甲乙苯沸點差較小,可通過萃取精餾分離。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院長梁長海介紹了石油樹脂聚合—加氫技術的研究進展。石油樹脂根據原料不同可分為脂肪族樹脂(C5)、脂環族樹脂(DCPD)、芳香族樹脂(C9)、脂肪族/芳香族共聚樹脂(C5/C9)。石油樹脂相對分子質量較大,加氫過程中在催化劑表面伸展,形成高空間位阻,致使不飽和鍵的加氫反應活化能相對較高,故加氫反應條件比較苛刻,需要在高溫、高壓和高活性催化劑條件下進行。梁長海團隊成功開發石油樹脂聚合-固定床加氫工藝,可以得到分子量可調、穩定性高、無色的氫化石油樹脂。針對高硫含量C9石油樹脂,團隊開發了低溫加氫脫硫催化劑和相應工藝,解決了高硫石油樹脂加氫后性能劣化的問題。同時還開發了DCPD樹脂,C5石油樹脂,合成潤滑油,SBS/SIS,丁腈橡膠等固定床加氫技術。
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分院精細化工室副主任杜周介紹了裂解C4~C9加氫催化劑。圍繞裂解C6~C8餾分兩段加氫催化劑、C9~C10餾分兩段加氫催化劑、C4/5餾分全加氫和選擇加氫催化劑三個主要領域進行了介紹,重點突出了種催化劑各自的特點和使用范圍以及不同領域工業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多套技術助力輕烴下游高質量發展
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特聘教授、博導劉柏平表示,我國聚烯烴產品市場供需呈結構性矛盾:通用料過剩,高性能牌號需大量進口,呈現出“低端內卷,高端躺平”的現狀。當前,我國聚烯烴發展已進入新階段,典型特征有:
1.我國聚烯烴市場和產能成為世界第一,但是大而不強;
2.傳統聚烯烴催化劑及通用聚烯烴產品基本實現國產化,且面臨產能過剩,但是,原創的新型高性能催化劑及高性能聚烯烴新材料技術極其缺乏,仍需要大量進口;
3.我國民營企業開始大規模進軍聚烯烴行業,打破了由國企一統天下的局面;
4.國際一流石化企業開始在我國大規模投資聚烯烴產業,將建立完全獨資的大型聚烯烴生產基地;
5.過去十多年來我國以房地產為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顯著減弱,傳統通用聚烯烴產品的市場需求將下降,加上中東低本產品的傾銷,我國“十四五”通用聚烯烴產品市場競爭將更加劇烈。
目前,高等級PE100聚乙烯管材和膜料均為雙釜串聯或三釜串聯聚乙烯工藝生產,考慮多釜串聯工藝的較高投資和運行成本,開發雙、三中心催化劑技術采用單聚合釜生產高性能雙峰和三峰聚乙烯產品一直是聚烯烴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究熱點。劉柏平介紹了團隊近年來成功開發的系列Cr/V、Cr/Ti、Ti/V等雙中心聚乙烯催化劑和Cr/V/Cr、Cr/V/Zr等三中心聚乙烯催化劑應用于單釜合成雙峰、三峰聚乙烯產品。
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姜向新介紹了新時代下改性聚烯烴材料在各行業中的應用現狀及所遇到的困難,針對聚烯烴材料自身的特點,從材料內部驅動創新和市場需求引導創新兩方面介紹了新時代背景下改性聚烯烴材料的發展趨勢。
常州瑞華化工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非克介紹了丁烷法順酐技術進展。隨著可降解塑料行業的快速發展,快速拉動了BDO的需求,進而帶動了順酐原料的市場需求。順酐也從年消費量小于100萬噸的小產品一躍成為>600萬噸需求的大宗產品。基于此,新上的BDO項目多配套順酐裝置,規模也從現有的5萬~10萬噸/年擴大至最大40萬噸/年,這對空氣壓縮機,超大型列管式反應器、塔器、焚燒爐、離心機等裝備的大型化提出了新的挑戰。常州瑞華化工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擁有10多年石化氧化技術研發和工藝包設計經驗,在正丁烷氧化制順酐技術方面有深入研究,其中正丁烷氧化制順酐技術在國內多家企業應用,取得了行業矚目的優異效果。
常州新日催化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先國介紹了可降解材料領域催化氧化催化劑國產化開發及應用。隨著國家重點推動的可降解塑料材料的迅猛發展,與之相關的催化氧化催化劑的數量及質量的市場需求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放大。常州新日催化劑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穩定可靠的技術開發平臺,對于可降解相關的甲醇氧化制甲醛(C1)、正丁烷催化氧化制順酐(C4)、苯氧化制順酐(C6)以及相關工藝的尾氣VOCs催化焚燒催化劑,都開發出了相應替代進口的催化劑,并且在工業裝置上成功應用,經濟性及本土化服務優勢明顯。
此外,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環境審計中心主任董戰峰分享了“雙碳”目標下石化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車春霞介紹了乙烯裂解餾分系列加氫催化劑的開發及工業應用。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姜濤介紹了茂金屬催化乙烯/1-辛烯高溫溶液共聚合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