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能源·化工30人論壇成功舉辦。論壇上,多位嘉賓圍繞新發展形勢下中國能源和化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謀大勢、抓趨勢、瞻未來,貢獻了精彩紛呈的饕餮盛宴。今日刊登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的精彩發言,讓讀者先睹為快。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背景下,世界變化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已往的認知能力。在預測事態今后的可能走勢及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中,我們隱約感到更復雜、更嚴重、更超出我們想象的事情還沒到來。所以,我們要按照黨中央要求,用底線思維,從最壞處打算向最好處努力,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努力保持中國自身發展的安全,實現安全的發展。在當今新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用新的視野從新審視我國能源安全問題。
能源安全問題對中國是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能源消耗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繼我國石油對外依賴度超過74%之后,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超過46%。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大的經濟規模,這么大的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使我國經濟發展安全性,隨時都處在風險之中。
解決好我國能源安全問題是現實的、是緊迫的、是不能等待的。
我國有潛力、有能力解決好能源安全問題
能源安全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安全發展的問題。在當今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重新審視我國能源安全,要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所謂最壞處就是要準備在海外石油天然氣斷供的情況下,我們的能源也要有能力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的安全。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要把能源安全問題,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抓好落實。中國是否有這個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國完全可以做到在極端和斷供情況下保證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安全。我們要有這個自信,我們也完全有這個潛力。 那么,我國能源的潛力在哪里?
一是我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能源生產大國。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70%是靠國內生產的。二是我國已有的能源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總量很大,但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并不很高。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已接近尾聲,同樣我們的工業化水平也是很粗放的。我國能源的使用和管理,無論從制度上還是從政策上都不是從能效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出發,而是從滿足能耗和總量需求著手,導致大量的能源浪費。三是節能和提高能效是我國最現實、最有效的能源資源。長期以來,中央一再強調節約優先的國家政策,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潛力仍然巨大。關鍵是我國能源使用與管理不是把能效放在第一位,不是在能效上統一規劃和考核。其結果是我國單位GDP能耗遠遠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發達國家的2~3倍。這是沒有道理的,但卻是有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在能源生產、能源轉換、能源運輸和能源使用各個環節,都沒有從能效角度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都存在著巨大的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潛力。就節能潛力來說,我們至少可以節省30%~40%的能耗來實現同樣的GDP總量。因此,我建議從國家層面成立領導小組,制定能效管理的規劃、制度、政策和考核方法,把我國能源的巨大潛力充分釋放出來,把能源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除此之外,我國在能源發展的另一個更大的潛力是新能源。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大的國際環境下,以太陽能和風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已經具備大規模快速發展的基本條件。無論是從能源安全角度,還是從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發展的角度,新能源都將是未來的主角。根據過去的計算,到2030年,我國人均GDP將翻一番,到2050年至少還要再翻一番,屆時電力的需求就可能達到今天的3倍左右。這些未來能源需求增量絕大部分都要來自新能源。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不僅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的長期可靠保障問題,更是涉及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只要我們緊緊抓住節能、提高能效,緊緊抓住大力發展新能源建設這兩個把手,我國就有能力應對能源上的極端挑戰,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發展。
抓住機遇及早布局,構建國際能源供需新版圖
俄烏沖突還會進一步演化,也將會導致現有國際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和能源格局的進一步分化。其中,能源供需將形成新的板塊化格局。制裁將使歐洲逐步徹底取消來自俄羅斯的能源供給。而俄羅斯也不得不尋求新的替代市場。這就為中國通過能源合作,構建新的能源供需新國際格局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為中國聯合國際力量,擴大區域性經濟政治平臺,應對美國和西方的扼制和打壓創造了好的條件。
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組織等國際組織組建能源合作機構,制定能源合作規劃、計劃、原則、機制和具體操作規則,落實具體合作項目。二是鼓勵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與俄羅斯能源企業開展合作。三是從能源貿易為主轉向直接能源資源投資合作為主。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已經具備了現實可能性。首先是爭取參與被俄羅斯收回的外國投資的股份,越往后俄羅斯經濟越困難,越需要外商投資。由于西方的制裁使中國企業有機會參與收購西方公司在俄的股份,同時在俄羅斯資源上的直接投資也成為可能。
總之,我們要認真研究如何更好地大規模利用俄羅斯低成本的能源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