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冠病毒流行以來,全球更加重視氣候變化,各國傳統能源企業紛紛提出能源轉型路線圖,向低碳能源方向轉型。我國也適時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第三次能源革命已經呼之欲出。作為第二次能源革命的核心,石化行業面臨著能源行業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而石化科技行業更是面臨著面所未有的壓力。如何順應新形勢的發展,保證自身不被市場所淘汰,是每個石化行業從業者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石化科技行業困難重重
第一,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加劇,未來中國對于能源的需求將逐步進入平臺期,能源需求將趨于穩定。此外,在雙碳大背景下,2021年國務院出臺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明確要求,未來我國煉油能力控制在10億噸以內,意味著未來不但新的煉油產能不但不會獲批,已有的煉油產能還要逐步縮減,即未來石化市場將由增量博弈轉向存量博弈,這對于在過去20年習慣市場高速增長的石化科技從業者將是新的挑戰。
第二,近年來,電動車的普及呈加速之勢。自2012年以來,全球電動車銷量每年增長56%。2021年的銷量較前一年翻一番,達到675萬輛的歷史最高水平。展望未來,許多國家政府已經推出政策來限制甚至禁止生產燃油車、同時減免電動車課稅。全球政府和企業在大力投資充電設施。相對燃油車來說,新一代消費者更偏向于購買電動車。這些現象將繼續推動電動車供求增長。雖然目前國內電動車的燃油替代當量為百萬噸級,但趨勢已經確立,將是石化行業未來面臨的又一挑戰。
第三,目前大部分石化技術進入研發平臺期,無論工藝還是催化劑已經基本成熟。雖然近年來出現了懸浮床、原油直接制烯烴等新工藝,但在技術成熟度、原料和產品適用性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未來恐怕也難以顛覆目前已經成熟的石化工藝和技術。全球范圍內石化技術研發,在原有技術體系上很難取得新的突破,石化技術人員不得不面對事倍功半的研發狀態,投入產出邊際效率越來越低。
第四,由于石化技術成熟時間較長,技術門檻逐漸降低,各路競爭者紛紛進入該賽道廝殺,導致競爭激烈,內卷加劇,甚至出現在某一特定技術上,供應商數量多于客戶的情況,行業平均利潤越來越低,變成紅海市場。如果不依靠相關企業集團的內部保護政策,該行業勢必受到外界更大的沖擊。在某種程度上,石化技術已經處于過度競爭的狀態。
因此,從政策、市場、技術、競爭等角度分析,石化科技行業已經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實現轉型,相關企業和機構未來或將被市場淘汰,或將逐漸凋零。因此,如何奮力一搏,老樹發新枝,通過技術創新打出一片新的市場,從紅海闖入藍海,就是擺在石化科技行業的一道必答題。
五大方向,促石化科技轉型
第一,打破邊界條件,激發創新活力。自古以來,人類活動總是在邊界條件的約束下進行,但當出現發展瓶頸或危機后,總是要打破一些原有框架,才能實現進步,應當說,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創新都是通過打破邊界條件獲得的,人類的創新史就是不斷打破邊界條件擴展邊界條件的歷史。在原有邊界條件下活動,一段時間后,勢必回到停滯和內卷狀態。因此石化技術行業面臨在重大轉折關口,要勇于突破原有條條框框,無論邊界條件是觀念上的還是制度上的,都要打破陳規,擴展新的邊界。
第二,鼓勵不同方向嘗試。要充分放權,解放科研人員的思想,打破原有部門方向上制約,創造條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鼓勵大膽嘗試,敢想敢干,摒棄思想上的懶惰,不怕失敗,就怕不想。哪怕很多課題項目現在看起來是無用功,也要鼓勵,往往很多創新就隱藏在這些“無用功”中,未來可能會有特定機會。
第三,擴大對外合作,引入外部刺激。人類歷史表明,在長期族群競爭中,最后獲得優勢的往往是善于對外學習,善于利用外部資源的族群,而長期封閉、固步自封只能滋生驕傲自滿、閉目塞聽,對外界變化不敏感,在大變革前缺乏敏銳度,當變革來臨時進退失據,毫無準備,最終會被歷史淘汰。因此,要擴大對外合作交流,虛心請教,并不僅僅局限本領域,其他領域也要廣泛合作,了解不同領域的新動態新方向,為自身注入活水。
第四,加強成果轉化速度,搶占市場。目前技術迭代速度較快,成果“保鮮期”較短,如果不能在技術領先的窗口期內快速占領市場,后面將會面臨更為嚴苛的市場競爭。如果可以抓住機遇,迅速推廣,有助于企業品牌的確立以及后續對自己有利的技術標準的推廣。因此要加強自身市場能力的建設,科研與市場并重。并協同科研與市場的關系,從科研—市場的單向傳導變為雙向傳導,即市場部門除了日常銷售推廣外,也要為科研服務,為科研人員提供市場關切方向,輔助研發。
第五,繼續維持傳統優勢。除了新能源新材料等熱門方向,在傳統優勢領域要繼續保持自身的優勢地位,在相關方向上繼續深入研究的同時,要注重相關技術跨領域移植創新,充分發掘傳統技術在本領域外的市場,使老技術煥發新活力,最大限度的利用自身知識產權優勢。
時代考題已經擺在了行業面前,無論是否愿意,行業內的每個企業都要面對這場大考,考到好則涅槃重生,考的不好則有可能被淘汰出局,這是每個石化科技企業應該深思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