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2 annual tables)揭曉,展示了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科研產出情況。其中,中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表現可圈可點。
在自然指數機構榜單中,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位居全球10強。在國家和地區榜單中,根據自然指數的關鍵指標貢獻份額,中國位居第二,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此外,2020—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前31家機構來自中國。
2021年國家10強(按照自然指數指標Share測量的2021和2020年科研產出對比)
圖片來源:英國《自然》雜志網站
針對中國科研機構的優異表現,《自然》網站發表分析文章指出,最新發布的這份榜單表明,中國政府對科研的長期投資正結出“累累碩果”,中國科研界的表現有望在未來幾年保持下去。
中國科研產出表現優異
《自然》在報道中指出,中國的科研產出呈現井噴之勢,江蘇大學的表現就是一個例子。
在2022年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上,江蘇大學“調整后的份額”分數在2020—2021年期間飆升了118%。
自然指數是顯示機構科研表現的一個指標,采用論文數(Count)和貢獻份額(Share)這兩個衡量標準,依據某個機構或國家/地區在82本《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挑選出來。
在新發布的自然榜單上,有多所跟江蘇大學一樣表現亮眼的中國機構。榜單中2020—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上升最快的前31家機構都來自中國,且這50家機構中只有10家來自中國以外。這與2021年的榜單相比出現了顯著變化,去年上升最快的前10家機構中中國僅占兩席。
此外,中國科學院連續十年在自然指數中居機構榜單之首,2021年的貢獻份額為1963.00,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的兩倍多。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第8位,首次躋身機構榜單全球前十。其他兩家位居全球10強的中國機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9位)和北京大學(排名第10位)。
而且,與其他科研強國相比,中國的整體表現也同樣值得關注。美國以19857.35的貢獻份額位居榜首,但其2021年的科研產出較上一年下降了6.2%,是前十名中降幅最大的國家,這也是其2017 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中國位居第二,貢獻份額為16753.86,2021年科研產出增長了14.4%,是新榜單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的——去年的增幅僅為1.2%。位居第3至第10的國家依次是德國、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韓國、瑞士和澳大利亞。
中國加大科研投入
據《自然》網站報道,自然指數創始人大衛·斯文班克斯表示:“最新發布的這份自然指數年度榜單表明,中國通過其大型、現已發展成熟的機構對研究進行的投入,正在自然科學領域持續不斷地產生研究成果。”
寧波諾丁漢大學科學政策研究員曹聰表示,2021中國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投資持續增加,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支出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96年的0.56%穩步上升到2018年的2.14%。
中國研發投入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一直穩步上升
圖片來源:英國《自然》雜志網站
1995年,中國啟動“211工程”,開始了對科研的大規模投入,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獲得了大量資金來發展其研究能力。三年后,中國啟動“985工程”,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共9所,目前獲批建設的“985工程”高校總計39所。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聲明: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文章援引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主任哈米什·科茨的說法,中國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產生了影響,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為未來幾年制定計劃。例如,“雙一流”戰略體現了政府在2050年之前對科學的承諾,科茨說:“這發出了一個信號,即政府了解科學是如何進行的。”
文章還稱,對于中國科研人員來說,在高質量科研期刊發表論文對其職業發展有很大幫助,這種對發表論文促進職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或許也能部分解釋中國的科研機構在增長最快名單中占據主要地位。
《自然》最后指出,鑒于中國在研發方面持續不斷加大投資,中國的科研產出未來可能也會保持比較強勁的增長勢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