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江蘇省人民政府 | ||
文件號 | 蘇政辦發〔2022〕40號 | 制發日期 | 2022-06-01 |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6月1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1〕59號),促進內外貿融合發展,增強市場主體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現提出以下措施。
一、優化內外貿監管體制。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動健全有利于內外貿一體化的法規體系,全面梳理并修訂妨礙內外貿一體化的地方性法規、規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協查,推進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評估,改進公平競爭審查監測評估系統。提高重點領域監管執法水平,嚴格依法查處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大數據殺熟”等行為。落實檢驗檢疫證書國際聯網核查要求,對國外官方電子證書開展聯網核查。推進汽車等產品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實施市場采購貿易簡化申報、通關一體化、查驗免到場等通關便利措施。強化外匯便利化政策傳導和落實,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和企業參與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簡化業務辦理流程,提高資金結算效率。(省商務廳、省司法廳、省市場監管局、南京海關、國家外匯局江蘇省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促進標準認證銜接。推動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持續提升國際國內標準一致性。支持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爭取承擔更多標準化技術機構的秘書處工作,參與國家標準外文版制定,承辦各類國際標準化活動。推動有條件的單位加強與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積極提交新技術領域國際標準提案,共同制定國際標準。引導產業鏈龍頭企業參與國家、行業、團體標準制修訂。指導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實施機構提升認證檢測一站式服務能力,簡化出口轉內銷相關強制性產品認證程序,縮短辦理時間。支持畜禽、園藝、特色糧油、水產品等出口農業企業開展ISO(國際標準化組織)、GAP(良好農業規范)、HACCP(危害分析和臨界控制點)、BRC(英國零售商協會)等國際認證認可。鼓勵森林經營單位和林產品生產銷售企業積極參與森林認證,擴大森林認證影響,提高消費者認知度。(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實施同線同標同質。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以下簡稱“三同”),逐步消除國內外市場產品質量差距,帶動相關產業加快提質升級,優化供需結構。鼓勵企業通過自我聲明或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相關質量評價等方式發展“三同”產品。將“三同”產品適用范圍擴大至一般消費品、工業品領域,支持企業產品出口轉內銷。加大“三同”企業和產品宣傳推廣力度,搭建平臺專區,提升知名度,促進“三同”產品銷售。加強對“三同”企業標準信息、認證檢測、合格評定等業務培訓和技術服務,推動內外市場銜接聯通與一體化發展。(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推進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快速維權中心建設,加強維權援助服務,暢通知識產權快速保護通道。大力推進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市、區)和園區開展試點示范,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和環節開展知識產權執法監管,嚴厲打擊各類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編制《江蘇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信息速遞》,對重點出口產業和企業的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開展預警分析,為我省外貿企業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提供維權指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建設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分中心,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和維權援助服務。(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五、增強市場主體內外貿一體化經營能力。引導支持企業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品牌營銷、渠道網絡等能力,打造一批內外貿一體化示范企業。鼓勵有條件的大型商貿、物流企業“走出去”,優化國際營銷體系。發揮國家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引領作用,加強資源整合,發展國際供應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支持國家和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推進國家級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和省級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區)建設,為企業內外貿融合發展搭建平臺。建設一批知識產權工作站,支持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能力,助力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建設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打造“蘇地優品”等一批區域品牌和產業集群品牌。(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南京海關、省知識產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快內外貿融合創新發展。推動內外貿數字化轉型,開展智慧商圈、商店示范創建和省級數字商務企業培育,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產銷銜接、供需匹配。發揮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建設內外貿融合發展制度高地。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跨境電商產業園、海外倉等載體平臺發展,做大做強本土跨境電商平臺,優化寄遞和外匯管理服務,更好對接國內國際市場。探索創新市場采購貿易“江蘇模式”,引導幫助更多中小微企業國內國際市場協同互促。支持南京、蘇州開展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積極推動資金結算、技術、人員流動便利化。發揮綜合保稅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作用,提升綜合保稅區企業參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競爭能力。支持企業應用自主創新產品、技術、裝備建設智能制造示范車間、示范工廠,增強企業柔性生產和市場需求適配能力。(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國家外匯局江蘇省分局、省稅務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發揮重點貿易促進平臺作用。支持無錫、蘇州開展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試點,充分發揮商品市場在商貿流通中的樞紐作用,推動更多市場主體拓展外貿業務。加快推進商品市場數字化平臺化轉型,助力內外貿一體化線上線下融合。推進昆山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穩步擴大進口規模,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充分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等境內國際性展會拓展內外貿銷售渠道,推進“江蘇優品·暢行全球”“江蘇優品·數貿全球”等系列貿易促進活動,打造“買全球、賣全球”開放平臺,引導外貿企業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省商務廳負責)
八、挖掘擴大內需潛力。突出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夜間經濟、首店經濟、商文旅體融合等元素,打造“蘇新消費”四季系列主題購物節。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推動南京、蘇州、徐州、無錫在有條件的城區開展先行創建試點,增加國際優質消費品供給。推進省級步行街改造提升,發揮步行街聯盟作用,提高品牌集聚度、消費便利度、市場繁榮度。支持外貿企業自建線上內銷平臺,利用網絡銷售、直播帶貨、微商、社群拼團等促進線上銷售。鼓勵外貿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在商圈、綜合體、步行街、社區等開設內銷產品直營店和門店。鼓勵商貿流通企業與擁有自主品牌的外貿企業建立長期直采供貨關系,支持設立專柜、專區,集中銷售外貿產品。(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構建內外聯通的現代物流網絡。搭建省國際航空貨運統籌發展平臺,提升國際航空貨運組織能力。推進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航空物流設施改造提升項目、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和淮安漣水國際機場國際貨站改擴建工程、南京國際貨郵核心口岸項目建設。加快發展國際寄遞物流服務,鼓勵郵政快遞企業開展跨境寄遞國際運輸網絡布局,支持郵政航空增開南京至日本東京、大阪等國際貨運航線。大力發展海運快船、國際鐵路定制班列、集并運輸等模式,推進海鐵聯運和江海聯運發展。拓展中歐班列通道,優化線路布局,推動自貿區專列、跨境電商專列、郵政快遞班列等特色班列開行,促進運貿融合發展。在國際物流重要節點設置海外倉,為企業提供通關、倉儲配送、營銷展示、退換貨和售后維修等服務。優化城市物流配送網絡,推進南京等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提升城市貨運配送效率。加快補齊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完善縣鄉村三級快遞物流配送體系。(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國資委、民航江蘇安全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強金融服務保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產品內銷和外銷兼具的制造業企業、出口型中小微企業、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專業內外貿企業、電商平臺等市場主體。擴大“蘇貿貸”惠企數量和放貸規模。鼓勵金融機構整合內外貿金融服務的制度、標準、平臺,依托中征應收賬款登記平臺、跨境金融服務平臺等,發展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優化對內外貿企業的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充分發揮國內貿易險對擴大內需、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積極作用,對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企業加強出口信用保險和國內貿易信用保險協同支持。(省財政廳、省商務廳、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江蘇銀保監局、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江蘇分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推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產教融合,通過省“雙創計劃”、各級各類賽訓活動培引內外貿中高端人才。加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推廣“外語+職業技能”等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內外貿一體化組織開展培訓,擴大培訓覆蓋面,壯大電子商務、數字經濟、市場營銷、法律法務等人才隊伍。培育海外倉相關專業人才,大力引進和培養物流、倉儲、運營等綜合型人才。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人才培養合作,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認識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加強組織領導,壓緊壓實責任,確保各項工作有效落實。省商務廳要牽頭建立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會同省有關部門加強協調指導。重大問題要及時請示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