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業的綠色化轉型正在全面加速。
有業內知名專家指出,國內傳統肥料產業以高濃度養分為主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未來10~20年,越來越多的化肥或將升級為綠色高效產品 。
綠色化熱潮之下,聚谷氨酸作為新一代高效助劑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推崇。過去的幾十年,聚谷氨酸成功走出了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如今在國家“雙碳”和農業綠色發展戰略的指引下,農用聚谷氨酸將全面迎來“4.0時代”。
化肥產業新一輪升級窗口正在打開,時不我待。
應用聚谷氨酸成為行業熱潮
化肥產業高耗高排已經難以滿足“碳達峰、碳中和”和“綠色發展”新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在近期發表的學術論文中表示,創新綠色智能肥料將是破解化肥產業綠色發展瓶頸的突破口。
科研界對創制綠色肥料的呼聲日高。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趙秉強研究員在他的一篇論文中也指出,未來10~20年,我國綠色肥料產業體系構建將進入快車道,大宗尿素、磷銨、復合肥將大面積轉型升級為綠色高效產品,有望占農田直接施用化肥的50%以上。
浪潮奔涌,尋找綠色、智能、資源高效、低碳環保的綠色增效技術,已成科研界和產業界共同的焦點。聚氨基酸由此走上前臺。
事實上,作為新一代植物營養促進劑,聚氨基酸在1996年便獲得首屆“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曾被認為是美國農業界的又一次革命,目前其應用熱潮也正席卷全球。
在聚氨基酸家族中,聚谷氨酸可謂是一個“寵兒”,它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僅有的可由微生物聚合得到的4種聚氨基酸之一。其能夠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物合成,分子量達到70~200萬單位,被業內公認為是一種綠色增效劑,正在為越來越多的肥料產品賦能。
研究發現,在促進植物生長過程中,聚谷氨酸具有多重效果。聚谷氨酸的作用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應用到土壤中的聚谷氨酸由于具有獨特大分子結構,能夠包裹在肥料周圍,起到保水作用,減少水肥流失,同時能夠螯合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結構。隨之大分子結構在土壤中自然降解成為多肽小肽型,具有生物刺激作用,可以大幅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抗逆性能。最終聚谷氨酸完全自然降解成為單體型,作為氨基酸營養直接被作物所吸收。在三個過程的協同作用下,最終實現土壤改良和作物提質增產目的。
南京工業大學馮小海教授曾表示,若用聚谷氨酸增效肥料替代目前使用肥料的20%,可年節約肥料200萬噸,相當于少建4個化肥廠,農民年增收500億元。
聚谷氨酸“4.0時代”將全面到來
農用聚谷氨酸走進事關糧食安全的化肥行業,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個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4個階段。
1937年,聚谷氨酸被首次發現,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均處于科研摸索階段,華中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最先開啟聚谷氨酸的研究,開啟了聚谷氨酸“1.0時代”。
隨著科研的深入,聚谷氨酸在農業中的應用潛力也逐漸得到挖掘。基于此,一些聚谷氨酸生產企業和化肥龍頭企業開始摸索聚谷氨酸的生產與應用。2008年,原湖北新洋豐肥業有限公司開始進行聚谷氨酸增效肥料研制與產業化開發,重點解決聚谷氨酸增效劑和增效肥產業化生產中所面臨的工藝技術問題,為聚谷氨酸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此時,聚谷氨酸處于產業導入初級階段,我們稱之為聚谷氨酸的“2.0時代”。
近10年以來,在良好市場潛力的引領下,聚谷氨酸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產業化發展的“3.0時代”。
一方面,諸多生產企業開始搶灘聚谷氨酸市場,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化肥龍頭企業也將目光瞄準聚谷氨酸,積極布局聚谷氨酸產品。云天化新型尿素、新洋豐洋豐硫復合肥、紅四方的谷悅果樂復合肥、湖北祥云金稻滿滿水稻專用肥及六國化工水稻精準配方肥等均添加聚谷氨酸,同時一些新型肥料企業廣東拉多美以及特種藥肥企業陜西標正等也紛紛添加聚谷氨酸提升產品競爭力。
在此階段,校企結合促進聚谷氨酸產業化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行業內對聚谷氨酸肥料產品應用效果研究增加,對聚谷氨酸生產工藝和聚谷氨酸增效產品的添加工藝的探究更加活躍,對下游農戶的科普也逐步增強。
然而,受制于生產工藝限制,聚谷氨酸的產能仍然有進一步的釋放空間,聚谷氨酸下游產品的應用仍然有更大的挖掘潛力,工業化的規模和需求之間還并不匹配,特別是在基層農民的認知程度還有待提升。
近年來,在“雙碳”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下,發展對環境友好材料成為產業趨勢,進一步推動聚谷氨酸產業化的進程,同時農民對肥料提質增產的需求非常迫切。加之,肥料綠色高效轉型升級的速度的加快,聚谷氨酸的發展也即將進入加速度階段,全面迎來“4.0時代”!
“讓全中國農民用的起并用的好聚谷氨酸”成為“4.0時代”的標志。由于越來越多大型聚谷氨酸生產企業的入局,加之聚谷氨酸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聚谷氨酸產能釋放更加明顯,生產效率將全面提升,成本優勢更加明顯,讓全中國農民用的起聚谷氨酸成為可能。在下游企業應用中,聚谷氨酸的添加將協同營養元素最大化的發揮效果。同時,行業的科普也將更加廣泛,農民的認識更加深入,利用聚谷氨酸讓土壤環境更健康,作物生長更茁壯,農民增收更明顯的時代即將到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