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網站5月30日消息,財政部日前印發《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意見》作為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其中一項,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方案。
《意見》提出,到2025年,財政政策工具不斷豐富,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地區各行業加快綠色低碳轉型。2030年前,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推動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2060年前,財政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成熟健全,推動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
《意見》明確支持重點方向和領域:
(一)支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優化清潔能源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應用,推動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支持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出力平穩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完善支持政策,激勵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增產上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因地制宜發展新型儲能、抽水蓄能等,加快形成以儲能和調峰能力為基礎支撐的電力發展機制。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設備的節能監察,組織開展能源計量審查。
(二)支持重點行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工業部門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先進制造發展。深化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提升城鄉交通運輸服務均等化水平。支持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大力支持發展新能源汽車,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支持政策,穩妥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開展燃煤鍋爐、工業爐窯綜合治理,擴大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支持范圍,鼓勵因地制宜采用清潔能源供暖供熱。支持北方采暖地區開展既有城鎮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和農房節能改造,促進城鄉建設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推進工業、交通、建筑、農業農村等領域電能替代,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
(三)支持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對低碳零碳負碳、節能環保等綠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單位、企業和地區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和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以及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強化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理論、基礎方法、技術標準、實現路徑研究。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支持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四)支持綠色低碳生活和資源節約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加強城鄉垃圾和農村廢棄物資源利用。完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質增效。建立健全汽車、電器電子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健康發展。推動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廣地膜回收利用。支持“無廢城市”建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五)支持碳匯能力鞏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碳匯能力。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保護天然林,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支持森林資源管護和森林草原火災防控,加強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強化濕地保護修復。支持牧區半牧區省份落實好草原補獎政策,加快推進草牧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草原生態環境穩步恢復。整體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提升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固碳能力。支持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六)支持完善綠色低碳市場體系。充分發揮碳排放權、用能權、排污權等交易市場作用,引導產業布局優化。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和監管體系,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加強碳排放監測和計量體系建設。支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統一監督管理,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分配管理,逐步擴大交易行業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適時引入有償分配。全面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積極培育交易市場。健全企業、金融機構等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氣候資金機制治理與合作。建設性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資金議題談判,捍衛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維護發展中國家自愿出資原則和用款權益,營造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外部環境。加強對全球環境基金、綠色氣候基金戰略引領,積極利用國際多雙邊機構資金,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