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是與風、光、水齊名的人類認知最早、利用時間最久遠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目前唯一的可再生碳源,被譽為繼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由于兼具低碳、可再生優點,以及與化石能源十分相似的元素組成與理化特性,生物質能被公認為是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品和節能減碳利器。雙碳目標提出后,社會各界對生物質能產業寄予厚望。但也有專家提醒,生物質能產業30多年發展展示的“劣績單”,表明該產業自身存在諸多問題,若不能徹底解決,很難獲得更好發展,對節能減碳和實現雙碳目標的貢獻也將十分有限。那么,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現狀到底如何?具體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并為實現雙碳目標發揮重要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特邀理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并對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有獨到見解的陜西煤業新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國強。
記者:您如何看待生物質能產業的現狀?
徐國強: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現狀歸納起來就四個字:一地雞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產業規模小。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生物質能發電裝機3798萬千瓦,僅占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總裝機的3.39%,而光伏和風電裝機已分別為3.06億千瓦和3.28億千瓦,分別占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總裝機的27.32%和29.29%。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21~2022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預計:到2022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總裝機合計將達13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4.1億千瓦,占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總裝機的31.54%;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4.0億千瓦,占比30.78%;并網風電裝機3.8億千瓦,占比29.23%;生物質能發電裝機4500萬千瓦,僅占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總裝機的3.46%,占屆時全國發電總裝機的1.8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二是經濟效益差。最近10年,我國從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企業,尤其是生物質能發電或熱電聯產企業,半數以上微利甚至虧損。2020年12月,有中國生物質發電第一股之稱的凱迪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連續數年巨額虧損被勒令退市并留下189.5億元債務。這集中暴露出生物質能產業的窘境。
三是技術水平落后。我國生物質采收裝備技術落后于加拿大和美國,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技術裝備落后于歐美,生物質制天然氣技術與丹麥和瑞典有一定差距,生物質垃圾發電技術與裝備不如日本,生物質制液體燃料技術落后于巴西。更為遺憾的是,歷經30多年發展,我國至今沒有形成先進成套的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裝備和標準規范,沒有培育出區域或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相關技術和裝備別說搶占國際市場,在國內推廣也舉步維艱。整個產業群龍無首、魚龍混雜,技術水平與管理理念比較落后。
反觀起步時間相同、發展政策環境相同的光伏和風電,不僅核心技術、設備、組件全部實現國產化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兩張靚麗名片,相關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70%和50%,出口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涌現出一大批國際知名企業和品牌。這種巨大的反差,令不少人對生物質能產業失去信心。
記者:什么原因導致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如此不堪?
徐國強:一是產業定位不準。發展生物質能產業的初衷,是解決農林廢棄物、有機廢棄物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具有很強的公共服務屬性,重點考量的是項目和產業的節能環保效果和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替政府和城鄉居民處理有機垃圾的環保類公共服務產業。所以,包括農林廢棄物、有機廢棄物等有機垃圾不僅應收集分類后免費送給生物質能利用企業,而且應給予這類企業有機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補償,并在項目用地、落地、建設運營過程中給予更多政策支持。但實際情況是,全社會基本忽略了生物質能產業對治污清廢、改善環境的貢獻,仍像對待一般工業項目那樣,以經濟效益、投資回收期、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對當地財政和就業的貢獻作為項目能否落地和衡量項目成敗的依據。這種定位與實操的錯配,是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尷尬處境的最大原因。
二是對產業面臨的復雜性認識不足。雖然同為可再生能源利用,但水電、風電、光伏項目只需一次性設備(零配件)投資,就可持續不斷地享受自然資源供給,獲得穩定現金流和收益。生物質能利用則不同,不僅要建設相關的項目和裝置,還要將分布零散、能源密度較小的生物質資源收集、分類、儲存、加工成型。加之農林廢棄物、各類有機廢棄物分屬于農業、林業、市場監管、環保等不同部門管理,有些甚至掌握在一家一戶的老百姓手中,導致這些有機垃圾收集難度大、管控環節多、收儲成本連年攀升、質與量難以保證。不少生物質能利用項目長期受制于“吃不飽”或“沒得吃”而低負荷率運行甚至停產。
三是支持政策名惠而實不至。雖然中央財政每年都會給予生物質能發電項目一定的補貼,但一方面給予補貼的只是少數“入庫”項目,更多未“入庫”的生物質能項目并未得到中央財政補貼。同時,補貼資金難以及時足額到位,有些資金甚至一拖就是1~2年甚至3年。由于生物質能利用項目所需的燃(原)料需要企業自己市場化收儲,資金需求量大,一旦補貼不能及時足額到位,相關企業的資金鏈就會斷裂。
四是沒有切實重視生物質原(燃)料的培育和開發。生物質能與水、光、風等可再生能源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原(燃)料不是無成本地拿來就用,而是像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那樣,有著較高的獲取成本。除了收儲現有的有機垃圾外,更需要持續不斷地培育種植采收加工新的生物質能源品種,以確保穩定供應。但目前我們在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方面,基本忽略了優質生物質原(燃)料的培育和開發。這種情況在產業規模較小時無可厚非,一旦發展到一定規模,矛盾就會凸顯,甚至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桎梏。
記者:這么說,您不看好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前景?
徐國強:不,正相反。盡管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現狀差強人意,但我仍舊認為,這個產業前景可期。我的理由:
一是資源豐富。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發布的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農業廢棄物、木材和森林廢棄物、城市有機垃圾、藻類等主要生物質資源年產生量約為34.94億噸。預計到2030年,我國生物質總資源量將達37.95億噸。若屆時實現60%回收利用,每年資源能源化利用量可達22.77億噸。
還有,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我國現有沿海灘涂0.23億畝、內陸灘涂0.88億畝、無法實施農業化開發改良利用的鹽堿地4.5億畝。如果我們能夠遴選、優化、雜交培育出耐鹽堿、耐候性好、產量高、熱值高的優質生物質能源作物并推廣種植,按畝均2噸/年干料計算,這些灘涂鹽堿地可新增優質生物質原(燃)料11.22億噸/年。這樣一來,困擾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原(燃)供應問題完全可以解決。
二是與國家戰略高度契合。首先,發展生物質能產業有利于雙碳目標實現。我國目前回收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熱值大多超過2000千卡/千克,有的甚至超過3500千卡/千克。按平均2000千卡/千克熱值計算。如果到2030年,我國資源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質占可回收利用量的60%計算,可替代約8.43億噸標煤。別忘了,生物質能全生命周期為零碳排放,若通過氣化-熱解實現分質利用,甚至為負碳排放。這樣,到2030年,我國通過規模化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即可減排22億噸二氧化碳。
其次,發展生物質能產業有利于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的預測,2025年和203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分別達到55億噸標煤和60億噸標煤。其中,煤炭占比分別為50%和40%。假如屆時我國生物質能用量分別占到年產生量的40%和60%,即5.62億噸標煤和8.43億噸標煤,則煤炭消費占比可分別降至39.78%和25.95%,接近或優于發達國家目前的用能結構,能源結構更趨合理并可持續。
還有,發展生物質能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生物質能主要由碳、氫、氧、氮、磷等元素組成,與化石能源的組成十分接近,不僅可以燃燒發電,還可經熱解/氣化后合成天然氣、汽(柴、煤)油、醇、烴等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產品。2021年,我國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量分別達5.13億噸和1.21億噸,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3%和46%。再加上國際地緣政治的復雜多變、能源價格的起伏不定,均對我國能源戰略安全構成威脅。雖然發展煤化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油氣產不足需的矛盾,卻也帶來了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排碳問題。生物質能是國際公認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對其科學開發利用,不僅能為我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零碳能源,還能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降低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最后,發展生物質能產業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而開發利用生物質能,使農林廢棄物、有機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不僅能夠解決農村“三堆六亂”以及城鄉、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難題,也能增加就業和農民收入。同時,隨著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對生物質原(燃)料的需求必然會增加,更多的撂荒地、灘涂地、鹽堿地等非基本農田將被開發用來種植生物質能源作物,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三是政策正朝著有利于生物質能產業的方向發展。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這無疑為地方經濟發展打開了用能空間,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生物質能產業的積極性。而且,若真實現能耗雙控向排碳雙控的轉變,作為零碳甚至負碳能源的生物質能,肯定會成為各地兼顧節能減碳與經濟發展的首選能源。從企業層面講,由于生物質能是目前唯一的可再生碳源,可完全替代煤、石油、天然氣生產清潔燃料及化工產品,既然“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那些受限于能耗總量和碳配額的工業企業,尤其是能源化工企業,如果采用生物質能替代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那就可為企業爭取更多能耗及排碳指標。
記者:那么,以您的觀點,生物質能產業怎樣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
徐國強:我認為應盡快做好四件事。
一要明確生物質能產業的定位。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應將生物質能產業納入節能環保、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范疇,給予相關項目財稅、信貸、資金支持,并在立項、環評、土地使用等環節一路綠燈。
二要對生物質能產業進行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有這么幾件事要盡快做。一個,盡快編制國家級生物質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指導產業發展;再一個,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林廢棄物、各類有機包裝廢棄物等有機垃圾集中統一收儲、分類、加工體系;還有一個,建立有機垃圾傾倒和排放收費制度,編制覆蓋組-村-鎮-縣-市的有機垃圾收儲網絡,將收集到的有機垃圾交給有實力的生物質能綜合利用企業集中資源化利用并給予這類企業補貼,引導和鼓勵更多有實力的企業投入這項公益事業。
三要將撂荒地、灘涂地、鹽堿地等非基本農田無償劃撥給有實力的生物質能利用企業,鼓勵其培育、種植優質生物質能源作物,增加生物質原(燃)料保供能力,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四要鼓勵支持生物質氣化-熱解-合成清潔液體燃料、高端化學品、有機碳產品、生物有機肥等生物質能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建立較為完善的生物質能種植-采收-加工-儲運-應用標準和規范體系,設立國家級和省市級扶持基金和專項資金,支持優質生物質能源作物的培育。
記者: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對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有何影響?
徐國強:從剛才講的內容中就可以看出,影響很大。首先,最明顯的,能夠緩解石化行業碳減排壓力。根據中國石化聯合會的測算,2020年,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13.84億噸,僅次于鋼鐵、電力和建材,位居第四位。雙碳目標下,石油和化工產業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減碳壓力。生物質能是公認的零碳能源,又能經氣化-熱解后合成天然氣、汽(柴、煤)油、醇、烴等石油化工產品以及高容量電極材料、碳纖維、有機活性炭等碳系列產品。將生物質能技術與石油化工、煤化工技術耦合,這對實現雙碳目標是非常有意義的。
其次,能夠緩解石油和化工產業能耗雙控壓力。2020年至今,不少建成、在建、擬建的化工項目就是因為沒有爭取到足夠的能耗指標而被迫減產、停產、緩建或停建。一旦生物質能產業形成規模,石油和化工企業就可以用生物質能替代燃料煤(氣、油),為自身發展節約更多能耗指標。
最后,能夠促進石油和化工產業多元化發展。剛才說了,規模化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后,每年會有約合8億多噸標煤的生物質能推向市場,既可作為化工生產的燃料,也可作為原料,與石油和化工產業耦合后,不僅能夠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還能通過碳氫互補,用最小的能源消耗生產出更多的能源化工產品。這是真正的雙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