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技術合作交流大會”在南京舉行,全球超過26萬人觀看在線直播。12個中東歐國家和中國的60家機構成為了中國—中東歐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首批合作伙伴。
面臨全球疫情和新的國際形勢,江蘇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拓展國際科技合作,廣泛集聚創新資源,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助力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開展聯合攻關 壯大“科技共同體”
活動中,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科研人員、企業家們就已經達成的產業創新合作項目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展示。
“中國和江蘇的大規模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在橋梁建設、監測和診斷領域,江蘇有許多世界級的研究機構和快速發展的公司。”塞爾維亞新帕扎爾國立大學代理校長、歐洲科學院院士蘇馬拉克·德拉戈斯拉夫在視頻交流中說,他在過去三年里,與河海大學曹茂森教授、江蘇中基工程技術研究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朱華新開展了兩項國際合作,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力學結合的基礎上,開發出維護跨河混凝土橋梁健康和安全的創新技術,可用于民用基礎設施的性能評估和健康監測。“在全球疫情的情況下,大會給雙方提供了一個創新合作的平臺,這顯得尤為重要。”
河海大學教授徐煒告訴記者,在基礎設施健康監測領域,他所在的團隊與中東歐國家一批高校和科研機構已經開展了長達10年的合作,累計引進5名院士,獲得了3項教育部的自然科學獎,“10年的國際合作使江蘇在該領域的科技創新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他看來,開展聯合攻關是因為雙方本身在研發需求上就有很好的互補性,“目前我國基礎設施正處于快速建設期,中東歐國家在基礎設施的運維方面有很多經驗,他們的技術對我們有很多啟發,我國龐大的基建規模也為他們的技術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我們公司主要是做金屬3D打印的,這是一種新的制造工藝,中東歐一些國家的基礎材料研究做得比較好,所以我們會開展共同的研發合作。”南京英尼格瑪工業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遠說,去年跟捷克一家公司合作新材料的應用研發,在共同創新中收獲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
省科技廳廳長王秦在交流中表示,江蘇將充分發揮中國—中東歐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作為促進雙方科技實體間創新合作的重要平臺和窗口的作用,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強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構建雙方技術轉移與創新伙伴網絡,推進雙向技術轉移轉化合作,共同打造創新合作共同體。
“引進來+走出去” 產業創新與全球同頻共振
來自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科技主管部門、高校院所、企業、技術轉移機構發布了多項技術合作需求。“匈牙利的優勢科技產業主要是汽車制造、電子和信息技術、生物制造、節能環保等,此次帶來6個公司8個產品的發布,希望與中國的大學和科技型企業形成長效的合作機制。”匈牙利創新中心總經理楊麗玲說。
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活動中發布了一系列合作需求,其執行副總裁徐一崗告訴記者,引進技術合作的同時,他們也正在積極走出去,“集團已經邁進國際市場,希望通過這些合作增強自身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在徐一崗看來,未來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空間非常廣闊,“比如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慧交通,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在交通和城市里面的利用等,都是可以開展合作的方向。”
拓展創新“朋友圈”,推動產業發展與全球同頻共振,江蘇正在“加速跑”。今年3月,省科技廳與奧地利科研促進署在線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建立雙邊產業研發聯合資助機制,支持雙方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開展數字化轉型、綠色城市、新材料、智能制造、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聯合研發與應用。此前,江蘇已先后與以色列、芬蘭、英國、捷克、挪威、新加坡等近10個國家或地方政府建立產業研發合作共同資助機制。
此次中國—中東歐國家技術合作交流大會,常熟市人民政府、常熟理工學院與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共促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成果有效融合;中國礦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分別與10個中東歐國家的近20家機構簽約共建相關領域的國際聯合實驗室;中方高校聯合江蘇企業與中東歐合作伙伴共同實施10項產業創新項目。
集聚創新資源 打造重大開放合作平臺
當天,中國—中東歐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網站暨“云對接平臺”正式上線啟動。通過該網站,雙方的創新實體可以獲取科技創新活動信息,發布技術合作需求,尋找合作交流伙伴,開展線上對接洽談。
“新冠疫情改變了我們探索世界的方式和科研合作的模式,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也令雙方的合作有著無限的可能。”波蘭什切青西波美拉尼亞技術大學校長亞賽克·羅貝爾在視頻交流中說,學校與中國的多家科研中心已在無損檢測、風力渦輪和汽車的先進電機設計與制造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的研究成果在多個國際會議上發表,“電力、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醫學或遺傳學等領域的成果日新月異,相信雙方的開放包容必將使對科學的探索從夢想成為現實。”
為集聚更多的全球創新資源,近年來江蘇一直著力打造重大科技開放合作平臺。以中以常州創新園為例,截至2021年底已集聚150余家以資企業和開展中以合作的企業,建設了以色列江蘇創新中心(設在特拉維夫)等合作平臺,在借鑒以色列創新模式、集聚以色列創新資源等方面均已展現初步成效,推動了雙方企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環境等領域的技術交流與研發合作。
此外,2021年我省參與牽頭發起的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得到最大的國際地球科學學術組織——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等國際組織支持,目前創始成員已拓展至20多個國際機構,參與的國內外專家超過500人。
而中國—中東歐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此次也迎來首批60個合作伙伴,他們來自波黑、保加利亞、捷克、希臘、匈牙利、拉脫維亞、北馬其頓、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12個中東歐國家和中國的高校院所、技術轉移機構、創新型領軍企業、高新園區和行業協會等,江蘇國際科技合作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