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全國各地近期紛紛推出并落地穩增長政策,從保供穩價、減稅降費、擴大金融和投資支持等多方面發力,提振工業經濟運行。
數據顯示,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高于去年四季度2.6個百分點,呈現逐季回升良好態勢。專家認為,一季度經濟開局良好,各地區采取多項逆周期對沖舉措,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穩增長政策初見成效。
激發中小企業活力
當前,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難用工貴、疫情散發多發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諸多困難。對此,各地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并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近期印發的《福建省加大力度助企紓困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從財政資金紓困幫扶、融資支持、緩解成本上漲壓力、加強要素保障、幫助開拓市場等方面,提出針對性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如支持應收賬款融資,給予供應鏈核心企業最高200萬元獎勵;鼓勵對接國家基金,對獲得國家有關基金支持的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
《廣東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對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鼓勵各市對經省級認定的優質企業給予資金獎勵;引導“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表示,中小企業由于疫情等因素沖擊,受到需求收縮和成本高企雙重擠壓,面臨現金流斷裂窘境,通過降成本和助融資盡快保住企業生命線是當務之急,也是穩定預期的有力支撐。
“從全國來看,減稅降費等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較大;從地方來看,今年春節返鄉早、假期長,有效組織一季度生產是中小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從地方實踐來看,‘援企穩崗’及‘返崗招聘’相關政策最直接、最具有普遍性,相關舉措有效幫助了中小企業紓困解難,促進了市場主體提質增效?!惫ば挪抠惖涎芯吭焊毖芯繂T王高翔說。
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9.3萬輛和125.7萬輛,同比均增長1.4倍。
“工信部在去年的基礎上搭建了汽車芯片在線供需對接平臺,引導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優化供應鏈布局。同時,著眼于滿足動力電池等生產需要,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引導鋰鹽價格理性回歸?!惫ば挪扛辈块L辛國斌說。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加強增產增供,促進產需對接,基本實現了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回落,工業品出廠價格與購進價格之間的“剪刀差”有所收窄,企業成本壓力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安徽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開展補鏈延鏈固鏈強鏈行動。實施省域產業共同體打造工程,全面提升省內產業協作配套能力。云南省《關于落實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要求,強化對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基礎產品生產的能源保障,保障化肥企業原料、能源等生產要素供應,確保化肥生產企業原材料足量供應和價格穩定。
“當前,疫情多點散發,供應鏈受阻,外部因素影響運輸成本較快上漲,各地應在保供應、穩就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暢通穩定物流運輸通道,保障關鍵原材料供需之間的運力支撐,打通原材料保供穩價的‘最后一公里’。”王高翔說。
付保宗認為,還需盡快建立健全大宗商品、原材料供給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強化風險研判和預警處置能力;加強“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強國內找礦增儲,多元深化國際合作,大力拓展全球資源供給渠道;加強對期貨和現貨市場有效監管,完善資源類商品金融市場,提高實體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風險意識和避險能力。
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各地穩投資政策對于提高供給、擴大需求和穩定預期起到了初步成效。同時,對于補短板強弱項、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备侗W谡f。
廣東省加強對制造業重大項目的服務與支持,統籌安排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地級以上市政府予以投資獎勵。河北省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資,以8個工業主導產業、107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為重點,抓好重點工業項目,構建產業梯度培育體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認為,從發展階段看,應著力于制造業更新改造、轉型升級的投資,提高產品品質,提高整個工業生產線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水平。
付保宗認為,要聚焦高質量發展,謀劃、儲備和建設一批引領性、示范性重大項目。繼續聚焦實體經濟,尤其是圍繞制造業投資,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動能;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和中高端生產能力等領域投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