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源潭鎮廣東精美特種型材有限公司熔鑄二號車間9號鑄造井發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經現場初步判斷,原因為鋁棒在拉鑄過程中,鋁水泄漏到冷卻水池內導致事故發生。3月24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馬于鎮經濟開發區內,河北南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個油脂儲存罐起火。3月11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的江西佰利達制藥有限公司發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
危化品事故接連發生,而化工園區內企業類型多、危險品種類多,一旦發生事故,更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近一年來,全國發生的12起化工較大事故中,有7起發生在異地轉移危險化學品企業,占比達58%。由此,如何確保化工園區安全發展及產業轉移承接地區的安全,是當下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專家蘭云談了他對化工園區安全發展的治理思路。蘭云曾多次參加國務院安委辦組織的明察暗訪工作,參加過國務院安委辦危化品重點縣專家指導服務、產業轉移重點縣專家指導服務,多次協助地方監管部門對企業開展安全檢查,常年服務在企業一線。
基礎薄弱 風險疊加 諸多隱患制約園區發展
●規劃和選址布局不盡合理,定位不準確,缺乏系統性
●缺乏嚴格準入機制,較難形成安全生產合力
●應急處理系統缺乏,安全監管力量薄弱
“縱觀近些年發生的危險化學品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化工園區和在建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的基礎薄弱。”蘭云表示,化工園區風險復雜多樣,風險之間相互疊加影響,這都制約著我國化工園區的發展。
蘭云介紹,目前我國化工園區發展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規劃和選址布局不盡合理,定位不準確,缺乏系統性。如一些園區早期缺少規劃,未確定園區四至(化工園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邊界)和安全控制線,先有企業后有園區現象較為普遍,“小而散”、無序發展現象嚴重,這就導致化工園區布局不合理,在發展過程中后期再規劃、再整改的問題較多、困難也多。市場化導向不足,“拉郎配”和“一籮筐”引進問題突出,產業關聯不緊密,園區和企業競爭力不足。部分化工園區缺少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未形成產業鏈,大部分企業原料及產品“兩頭在外”,不能形成上下游完整的產業鏈。
缺乏嚴格準入機制,企業安全水平參差不齊,較難形成安全生產合力。蘭云介紹:“截至目前,部分園區尚未編制項目準入管理制度及禁限控目錄。一些園區項目準入門檻僅幾千萬元,進入的企業在自動化控制方面較差、本質安全水平較低,這都制約著園區的發展。”
一些地方不考慮園區承載能力盲目招商引資。部分化工園區的資源、監管能力、人員數量等十分有限,盲目引進項目直接導致后續園區監管力度的不足,監管主體責任不落實,長期存在的隱患得不到治理。一些園區未依法明確專職安全監管機構或未設專職監管人員。個別園區內有危化品企業40多家,專業監管人員僅3名,遠遠達不到標準配比。
此外,公用工程和應急處理系統缺乏,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力量薄弱。“一些園區供水供電、應急救援、專用停車場、實訓基地等配套設施不健全,一旦發生事故,很難及時有效進行處理,這都給化工園區的發展帶來安全隱患。”蘭云說。
規劃出臺 執行受阻 各方風險意識亟待增強
●科學規劃是化工園區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化工園區要想安全、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規劃與選址的頂層設計,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資源可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認定并發布名單的化工園區共有616家。“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重點發展18個沿海石化園區、18個內陸石化園區、4個現代煤化工基地和30個專業化工園區,根據國家政策要求,未來80%的化工產業都要進入化工園區。
“科學的規劃是化工園區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蘭云說,今年1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等6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化工園區建設標準和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從建設標準、園區認定、園區管理等五章內容共26條,進一步規范化工園區建設和認定管理。
“辦法雖已出臺,但各地化工園區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權責不清、搬遷資金難以到位、風險意識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仍制約著化工園區的發展。”蘭云表示,在權責問題上,園區與相關規劃部門的責任劃分不清晰,園區能做主的事情少。比如,安全控制線內的土地利用,園區只能劃定安全控制線,而批復和管控好安全控制線內的土地則由上級規劃部門說了算。建議規劃部門要加強與園區方的溝通,清楚控制線的要求,利用土地時充分考慮園區風險。在園區內居民搬遷方面,目前一些園區四至范圍內還建有居民區、人員密集型場所,這都增加了園區的安全風險,同時也制約著園區的發展。一旦園區發展不起來,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對居民區、人員密集型場所進行安置搬遷。在風險意識方面,一些地方部門負責人只看到建立化工園區才有引進化工項目的資本,才有招商的籌碼,卻沒有認識到基礎設施不健全、缺乏嚴格準入機制、園區功能不完備等現實問題,這都會造成系統性風險。
“化工園區要想安全、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規劃與選址的頂層設計,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資源可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建議相關部門一定要認識到化工園區風險,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除了給予政策支持和資源支持外,要想打造合格的化工園區,必須牢牢守住項目審批的安全紅線,這樣才能保證引進項目的安全水平。”蘭云說。
產業轉移 風險突出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是關鍵
● 2022年預計有470多個項目集中投產
● 承接地統籌發展和安全不夠,如果風險管控不到位,很可能造成事故易發多發
● 產業轉移承接地區把好關,從提升安全能力和降低轉移項目安全風險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近年來,危險化學品項目正由沿海地區,加速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與此同時,產業轉移承接地區事故呈上升趨勢。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轉移項目的主要省份中,2019年以來新增轉移項目632個,轉移項目中高危工藝占比大、部分項目本質安全水平低,而承接地統籌發展和安全不夠,如果風險管控不到位,很可能造成事故易發多發。按照危險化學品項目2至3年的建設周期,2022年預計有470多個項目集中投產。
“產業轉移是符合客觀規律和發展需要的。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風險并管控住風險,產業轉移是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而不是給落后地區增加安全風險。”蘭云說,近一年來全國發生的12起化工較大事故中,有7起發生在異地轉移危險化學品企業中,占比達58%。由此可見,產業轉移安全風險已成為當前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領域的突出問題。
“一些承接地沒有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安全基礎薄弱、安全風險管控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盲目承接高風險轉移項目,給當地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安全風險。”蘭云介紹,產業轉移的安全風險體現在多個方面。
一是轉移項目本質安全水平低。多數轉移項目為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禁止或淘汰的生產項目,多數項目都有高危工藝,工藝固有風險高。二是安全設計水平低。應急管理部組織開展的產業轉移重點縣專家指導服務當前正在進行中,專家組在某縣指導時發現,被指導的5家企業在安全設計方面的問題多達114項,這還是前期地方已經組織過安全設計診斷復核后的結果。三是自動化程度低。專家在產業轉移重點縣指導服務時發現,部分企業涉及重氮化、氯化、氟化等危險工藝裝置,仍采取現場手動控制的方式,更有的企業,工藝非常原始,使用塑料桶配合人員攪拌的方式溶解硝酸鹽,談不上全流程自動化控制。四是承接地安全準入和監管缺失。一些地區只顧經濟發展指標,不顧安全,對轉移進來的項目不設門檻或門檻偏低、來者不拒照單全收。部分園區項目管理制度形同虛設,明文要求引進項目投資額不低于1億元,但近3年引進項目中投資在5000萬元以下的就有18家,占化工園區內總企業數量的42%。五是執法寬松。很多園區查不出設計方面和精細化工“四個清零”(反應風險評估、自動化改造、人員學歷資質提升、人員密集場所改造四項整治任務清零)方面的問題,未開展分類整治。一部分園區危險化學品安全執法處罰率為零。六是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素質不達標。專業技術人員短缺、操作人員技能不足,部分化工園區位于偏遠地區,招人難、留人難,導致產業工人嚴重不足。
“產業轉移承接地區必須把好關,要從提升安全能力和降低轉移項目安全風險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蘭云說,一個地區的安全能力包括安全監管、專業服務、合格勞動力、應急救援等能力,要與產業風險水平相適應。降低轉移項目的安全風險,應全過程加強對這類項目的安全風險管控。在招商引資時,應該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對項目做好考察,結合實際制定并嚴格落實總體發展規劃、化工產業規劃和項目準入條件,建立項目聯合審批機制,依法依規嚴格建設項目準入和安全審查,防止“先天不足”項目轉移落地;項目落地后,在選址、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嚴格落實法規標準規范要求,從源頭上降低風險,以安全設計診斷和“四個清零”為抓手,督促重點地區組織對現有企業逐一進行安全設計診斷,實施“一企一策”精準整治;在生產過程中,要建立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對主要承接地園區開展專家指導服務,配強安全監管機構和人員,推動安全監管能力提升、封閉化管理、實訓基地和智慧監管平臺建設等重點工作落實,實施“一園一案”整治。同時做好日常監管和員工安全培訓等工作,重視人的因素。
“與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相比,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弱,項目轉移過去后,與項目相匹配的從業人員并沒有全部轉移過來。這就導致化工產業轉移之后,從業人員的數量及整體素質、能力問題更加突出。”蘭云表示,危化項目承接地應該從多方面提高人員素質,要把企業從業人員,特別是一線操作人員的培訓、教育落到實處,注重實效;政府監管部門也要重視企業從業人員素質、能力不足問題,加強監管。
“只有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這兩件大事,從安全責任落實、人力資源培養、園區基礎保障等方面強化安全風險管控,才能確保產業轉移承接地區的安全發展。”蘭云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