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發布上市公司氣候數據披露標準草案,要求上市公司報告氣候對其業務的影響,即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氣候相關風險治理情況與風險管理過程,以及按照最嚴格標準實施的排放指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直接排放、間接排放與供應鏈及合作伙伴的業務排放。這應該引起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及國內上市公司的高度關注。
據了解,中國證監會去年就《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增加了有關公司的ESG(投資者關系管理)信息溝通內容和重要修訂內容;去年12月21日,生態環境部也發布了《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但是這些規定只對有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上市公司提出了排放信息披露的強制要求。
由于我國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公司氣候信息披露政策層面的要求相對而言寬松得多,所以2020年中國上市公司公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ESG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中只有11.9%的企業報告披露了氣候變化、碳排放相關內容。其中,石油和化工行業447家上市企業主體發布的78份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報告(ESG)中,只有11家企業披露了氣候變化、碳排放相關內容,占公布報告企業總數的14.1%。
美國“氣候信披”的出臺,不利于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和未來赴美上市的公司。長期而言,如果政策落地,將對我國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造成影響。我國作為全球制造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屬于產業鏈供應鏈的中上游。而且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和能源結構偏煤(超過70%)的國情,導致我國出口產品含碳量過高,所以隨著美國對產品碳排放信息披露進行審查,必然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產生負面影響。
近期,歐盟的CBAM機制和美國的氣候信息披露草案對我國行業和企業帶來了警醒,而我國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較全球整體水平仍然滯后。一方面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碳排放及信息披露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未以強制性手段明確企業必須進行碳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大多數企業定性的碳信息披露多于定量披露,企業進行碳足跡管理和環境風險分析的數據基礎也較為欠缺。鑒于石油和化工行業碳排放總量有限但是排放強度突出的特征,建議行業和企業可從三方面發力,為碳排放信息披露做好準備。
一是對標國際標準體系框架,發展本土化碳排放信息披露指標體系。為適應嚴格的披露排放規則,行業企業可以對標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國際披露框架,如金融穩定理事會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和可持續會計準則(SASB)等,并通過國際溝通合作參與到框架建設中,再結合我國“雙碳”背景,發展本土化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指標體系。
二是設立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快企業低碳環保商業模式轉型。企業低碳轉型作為碳中和的主要抓手,是實現國家碳中和的重要推動力量。石油和化工企業排放強度高、污染環節較多,帶來的潛在氣候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長期性等特點,應將碳管理與本企業的經營發展戰略有機結合,通過低碳技術創新、數字化智能化應用,積極布局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
三是提高企業碳資產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的碳排放信息披露能力。除了開展對企業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的核算,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也是一個國際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核算和披露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推動企業價值鏈的溫室氣體減排。供應鏈溫室氣體核算和報告可以參照ISO14064-1或《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價值鏈核算與報告標準(2011)》;另外可以參考ISO14067,建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以全面反映產品層面的企業碳排放情況。
(辛春林為北京化工大學北化中國工業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蘇穎為北化中國工業碳中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