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一號文件提出,嚴格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文件一出,外界對生物燃料乙醇行業的質疑之聲日甚。質疑的焦點集中在“嚴格控制”的意思上,是意味著維持現有規模不擴大,還是原有產能也會萎縮。各種聲音裹挾下,甚至出現了銀行不愿意給燃料乙醇企業貸款的“誤傷”情形。
對于發展生物燃料乙醇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意義,國家能源局早在2017年就已給出定論: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調控糧食市場、有利于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其實,生物燃料乙醇行業就是因我國的糧食問題而生的。2000年,為解決庫存過多、人畜不能食用、超期超標的陳化糧,我國開始謀劃推進生物燃料乙醇試點工作。2002年,原國家經貿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車用乙醇汽油使用試點方案》和《車用乙醇汽油使用試點工作實施細則》。2004年,試點進一步擴大。
一直以來,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遵循著“核準生產、定向流通、封閉運行、有序發展”的原則,執行著處置人畜不能食用的超期超標糧食的任務。
2006年,根據糧食市場形勢變化,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加強玉米加工項目建設管理的緊急通知》和《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家暫停玉米燃料乙醇新增產能。
隨著我國糧食連年高產、庫存增加,為加強糧食市場調控,201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2018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總體布局方案》,提出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科學有序地推進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車用乙醇汽油推廣使用,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
從以上政策調整中不難看出來,20多年來,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政策一直在服從糧食生產的大局而有所調整。
通過調整,生物燃料乙醇行業起到了糧食安全“調節閥”的作用——當糧食豐產、國家儲備庫存量高、糧價低、谷賤傷農時,便放開“閥門”,通過生物燃料乙醇生產來消化過剩的糧食;當糧食欠產、國家儲備庫存量低、糧價高時,便收緊“閥門”,減少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對國內糧食的消耗,通過使用進口成品或替代原料、調低摻混比例、降低生產負荷等措施確保產能存續。不難看出,發展生物燃料乙醇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
另外,生物燃料乙醇也因其具有可再生和零碳特征,成為交通領域化石燃料替代的重要發展方向。截至目前,我國累計調和車用乙醇汽油約3億噸,替代原油消費約1.3億噸,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個過程也就是更牢地把“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生物燃料乙醇作為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為更好地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也在進行自我革新。以秸稈為原料的二代纖維素燃料乙醇是產業的未來所在。
對二代纖維素燃料乙醇等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政策導向強調,要加快發展、大力推進、狠抓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國家層面近期出臺落實“雙碳”的細化政策中大多囊括了對生物燃料乙醇的支持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強調,要加快發展有規模有效益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新能源。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物質能等,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求,積極擴大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大力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替代傳統燃油。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完善油氣清潔高效利用機制,支持生物燃料乙醇等清潔燃料接入油氣管網;建立支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纖維素等非糧生物燃料乙醇、生物航空煤油等先進可再生能源燃料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及產業化示范。
纖維素燃料乙醇非但不“與人爭糧”,還能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和種糧積極性,進而保障糧食安全。以收購東北地區玉米秸稈為例,按1噸纖維素燃料乙醇消耗7噸農作物秸稈計算,一畝玉米秸稈可為農民增收200元左右。同時,纖維素燃料乙醇項目落地農業地區,能夠拉動區域經濟,擴大當地農業人口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人的記憶具有選擇性,但在落實國家大政方針過程中貴在不偏不倚,不能在落實過程中放縱“選擇性記憶”,導致政策走偏走樣,讓生物燃料乙醇這樣能夠兼顧糧食、能源兩個“飯碗”的產業遭受“誤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