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頭部民營煉化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打通了煉化至化纖全產業鏈流程,上下游協同發展,實現了從終端到上游的逆向垂直整合,極具競爭優勢。當前亟需探索節能降碳策略,加快綠色轉型。
盛虹煉化日前發布消息稱,其1600萬噸/年的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進行投料試車準備。近年來,大型民營煉化一體化項目相繼投產,規模優勢和經濟效益日漸明顯。從近日民營煉化“頭部”企業相繼發布的2021年“戰績”也不難看出,各大民營煉化企業盈利能力不斷提升,全產業鏈布局優勢不斷凸顯。
當前,以“化工為主、煉油為輔”為特色的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煉化等民營煉化一體化煉廠迅速崛起,并憑借投資體量大、建設快、主體多元等優勢開啟競爭新格局,行業朝著產業聚集化、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產品高端多元化方向不斷轉型升級。
“雙碳”目標下,煉化行業面臨著發展與降碳雙重壓力。面對低碳轉型任務重、煉油能力過剩、市場競爭加劇幾重“大山”,民營煉化“頭部”企業正在摩拳擦掌迎接挑戰。
“錢”景可觀——頭部企業總營收突破萬億元
此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了“2021石油和化工民營企業銷售收入百強”榜單,大型民營煉化企業“錢”景可觀。其中,恒力集團、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浙江恒逸集團分別以6953.35億元、3086億元和2660.76億元的營業收入躋身前三甲。短短幾年間,這三家的營業總收入便從不足5000億元漲至超萬億元,跑出營收“加速度”,沖勁十足。
與營收能力匹配的是煉油能力的提升。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民營煉化企業煉油能力從2.17億噸/年升至2.48億噸/年,占比從27.4% 升至28%。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煉化等1000萬噸/年及以上煉油能力的大型民營煉化一體化裝置不斷投產,如果計入盛虹煉化即將投產的產能,三家企業煉化產能合計已達7600萬噸/年。
在進口原油使用權放開前,原料來源局限大、裝置匹配性和工藝設計不完善,不利于企業進行效益最大化的裝置、工藝設計和規劃。據了解,民營煉化企業為獲得原油進口權和進口原油使用權,紛紛選擇主動淘汰落后產能。
進口原油使用權政策放開后,大型民營煉化企業以原油為油頭,優化裝置、工藝設計,并爭相配套乙烯裝置。“大型民營煉化企業投資積極性高、決策速度快且靈活,根據油品和化工產品市場盈利情況靈活調整其各油品產量比例和油化產品之間的產量比例,裝置靈活轉化,有利于實現效益最大化。”某業內人士表示。
“在政策紅利加持下,‘壓抑’的供給得以釋放,以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煉化等為代表的先進煉化一體化企業加速崛起。” 該業內人士補充說。
2020年,僅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兩家企業年原油合計進口量就高達4000萬噸左右,遠超山東地煉企業之和。隨著浙江石化二期、三期裝置及盛虹煉化的投產,“頭部”民營煉化一體化企業年原油進口量可達1億噸左右。上述業內人士認為,“自下而上布局,打通聚酯、芳烴產業鏈一體化的民企煉廠,成為政策放開的最大受益者。”
優勢漸顯——從終端到上游的逆向垂直整合
一方面,大型民營煉化企業具有較強的劣質原油處理能力。除輕質油外,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煉化還具備低成本中質油和重質油處理能力。“民營煉化通過調和輕質、中質、重質原油比例,可加工全球80%-90%以上品種的原油,顯著降低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風險。同時,中質油、重質油比例的提升,也可有效降低原料端成本,增強盈利能力。”國海證券化工行業首席分析師李永磊指出。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煉化企業正從主要生產成品油和大宗化工原料,轉向多產高附加值油品和高性能化工產品,以延伸產業鏈,從而進一步拓展煉化行業發展空間。
國海證券發布的《民營煉化行業深度報告》指出,相較傳統煉化企業,當前的大型民營煉化項目正從煉油型煉廠向化工型煉廠轉變,深加工化工品具有更高附加值。民營煉廠秉承“少產成品油、多產化工品、最大化經濟效益”理念,在裝置選擇和產品結構設計上,重點聚焦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減少了成品油的占比,提升項目整體盈利能力。
同時,國內大型民營煉化企業項目總規模較大,其中盛虹煉化更是高達1600萬噸,是目前國內最大單線產能,更是全球煉廠平均規模的2倍多、國內煉廠平均規模的近5倍。“提升裝置規模可以降低單位能耗水平,提高設備效率和能量利用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李永磊認為。
但也有觀點認為,目前,單純擴大生產規模或將不再是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生產差異化、功能化、高端化、精細化的下游產品,才是突破壁壘的“殺手锏”。
“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通了煉化至化纖全產業鏈流程,上下游協同發展,從終端到上游的逆向垂直整合,更具競爭優勢。”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高級工程師王敏介紹,“民營大煉化進步很快,到‘十四五’末或2030年,國內主要石化原料自給率將不斷提高,供不應求現象得到緩解,但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大。”
雙重壓力——發展與降碳“不可偏廢”
目前,我國煉化產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現象較為嚴重、規模效應未能充分發揮、科技原創能力不足、市場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同時,“雙碳”目標的提出也讓傳統煉化行業走入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大型煉化企業都面臨著自身產業鏈發展和減排降碳的雙重任務。
前述報告指出,過去10年,民營煉化以聚酯為起點,自下而上進行縱向一體化突破,實現從“一滴油”到“一根絲”全產業鏈布局的同時,做大和完善了中上游產業。進入“十四五”,民營煉化企業瞄準國內“新消費”和“硬科技”催生的化工新材料領域,依托上游“大化工”平臺提供的豐富“化工原料庫”,布局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鏈,開啟新一輪成長。
李永磊表示,“雙碳”目標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消費結構的變遷,將推動國內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5G技術、消費電子及集成電路等產業快速發展,也必然會帶動相關化工新材料需求的提升,這些都將成為化工行業潛在的“藍海”。
國內大型民營煉化企業更是積極加碼新能源、新材料,通過豐富新業態、新元素,以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謀劃自身轉型發展的同時,企業該如何應對減排降碳重任
在王敏看來, 煉化行業未來減排工作應更加精準,可與新能源深度融合。“可利用新能源分布式發電或采購綠電,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提高新能源利用占比。同時,通過提高自身節能減排水平、主動應用綠氫深度脫碳等方式,有效降低能耗。”
受訪人士均表示,大型民營煉化企業還應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的產能平衡,加強自主創新投入,堅持采用新技術、不斷進行深加工以及技術和工藝改進,從而提高企業綠色競爭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