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2021年是新版“限塑令”正式實施一周年,這一年來塑料循環回收廣受關注。您認為當前我國在塑料回收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推進塑料循環利用?
【鄭塏】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在中國,治理塑料污染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行業重大改革和提高塑料資源綜合利用的核心命題。但仔細分析起來,污染的源頭還是因為資源利用不合理。而我們以往的做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度的重視后端污染防治,在資源合理利用方面發力不足。所以,習總書記提出了“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特別強調了“高質量發展和資源的高效利用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
我們始終認為塑料的污染問題,不是因為塑料本身,而是因為人類使用、管理塑料的方法不完善造成的。要想徹底解決塑料污染問題,首先是提升塑料產品的回收利用性能,保障循環路順利、暢通,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泄露。這才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著眼點。實踐證明,“末端治理”是費而不惠的措施,只有采取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緊密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CCN】國內再生樹脂企業當前面臨哪些挑戰?應如何突破?
【鄭塏】如果沒有充分的再生市場與再生應用,塑料回收就很難有閉環的經濟動力。特別是在新料成本較低、再生塑料價格競爭力不足的情況下。所以,采取政策鼓勵和適當的強制使用,就顯得更為需要。建立再生材料按比例使用制度,就是利用政策引導和市場自身規律,去拉動塑料的回收和循環利用。這樣不僅可以從制度方面給予保障,還能從具體措施上逐步落實,最終從根上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比如英國、意大利和美國,都要從2022年開始征收包裝稅。也就是說,在銷售包裝材料(塑料)中加收200英鎊/噸或者400歐元/噸或者450美元/噸的附加稅,但如果加入了30%的回收材料,就可以免去這部分稅收。這些措施就是為了確保再生材料能夠被市場接受,并將再生塑料應用到正常的加工過程當中去。
因此,建立再生材料按比例添加使用制度,是實現可持續、市場化、成本低、針對性強、現實效果最佳、最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治理措施。所以,我們呼吁:盡快構建一個完整的制度管理體系(包括建立最低使用量和企業自我承諾使用量制度),以及再生材料的認證評價和數據追溯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并且通過行業管理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加強監控,充分引導社會使用再生材料,同時也能夠避免市場的供求失衡和動蕩。
關于建立廢塑料和再生材料源頭全過程追溯、認證制度,以及確保統計、核算數據的真實可靠,是塑料回收利用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沒有這些準確的數據作為參考,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回收材料決策難的問題。希望國家盡快建立相關數據統計和標準體系,以及指定管理、認證機構。否則不經嚴格把控,還會回到從前:由于沒有法律法規的依據,讓不法企業有機可乘,采取非法手段加工牟利,結果不但危害社會、影響健康,而且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這樣的亂象不制止,塑料回收市場就不可能健康發展。
關于回收技術問題,物理回收是最直接、最經濟、效率最高、能耗與資源損耗最少的方法。不過,今后還是要大力開展化學回收,特別是那些經過了多次物理回收的廢舊塑料進行化學回收。因為只有通過化學回收,才能真正做到完整的閉路循環。
【CCN】未來塑料循環再生行業將呈現怎樣的新趨勢?對合成樹脂行業帶來哪些機遇?
【鄭塏】未來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是:從樹脂合成、塑料改性、塑料制品、品牌企業、流通企業到被最終消費,都要逐步從開環的線性模式走向閉環的循環模式。也就是說,要從原料生產到消費,再經過回收加工重新變成生產原材料,形成一個環環相通,資源利用率極高的閉環體系。同時,還要設法提高塑料制品的重復使用性能,實現減量發展。
今后的塑料行業,無論是原料生產,還是設備制造,乃至加工過程,都需要將材料性能、產品設計、制品加工等,全部融合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中。將來的市場,不是我們能提供什么樣的材料,而是生態環境需要我們提供什么樣的材料。未來行業要面對的,一是如何充分發揮塑料的性能優勢,為人類服務;二是如何限制或消除塑料對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影響。
【CCN】2021年,協會在推進塑料循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進展?2022年還有哪些新部署?
【鄭塏】2021年協會在推進塑料循環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協助工信部落實《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規范》,完成三年行動方案的相關工作,幫扶企業達標;
二是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無廢城市推進和建設,推廣無廢城市理念;
三是加入麥克阿瑟基金會與環境規劃署“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書”行動倡議;
四是組織開展學習北美塑料回收協會(APR)和歐洲塑料回收協會(PRE)的一些做法,并引導企業逐步走上正軌;
五是組織編制《塑料產品可回收再生設計指南》幫助企業解決回收再生實際問題;
六是參加“雙易”標準的制定及推廣與實施,幫助企業完善閉路系統。
下一步,協會將在行業內大力推行法律法規標準建設,圍繞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保障性措施進行具體規劃落實,確保循環經濟發展合法化、標準化、市場化、規范化,努力構建政策保障體系,制定相關標準和制度。今后幾年,協會將聯合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共同建立綠色團體標準和綠色標章,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和園區建立健全產品回收再制造的質量安全風險管理體系;籌劃申請相關國家標準和聘請認證機構,以團體標準和國家標準作為產品檢測檢驗及認證依據,力爭創建一批環保循環再利用智能封閉式標桿企業和示范園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