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雙碳”目標正式提出后,落地實施的第一年,油氣企業紛紛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
在新能源與傳統石油行業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從核心技術到商業模式,石油巨頭的轉型之路伴隨著阻力與陣痛,需要一批急先鋒為身后體量龐大的石油公司“探路”。
這一年,中國主要石油企業完成了業務框架向“油氣+新能源”的調整,并接連成立一系列新能源公司,打造了一批推動轉型升級的“排頭兵”。
新業務布局全面提速
先來看中國石油。上半年,中國石油啟動了總部組織體系優化調整,在4月初召開的動員大會上宣布,將原有的五大業務板塊(勘探與生產、煉油與化工、銷售業務、天然氣與管道、國際業務),調整為四大新板塊:油氣和新能源、煉化銷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務、資本和金融。
新能源提到了與油氣并舉的位置,并列成為四大板塊之首,為中國石油開啟了發展新階段。
緊隨其后,在4月底,中國石油發布重磅公告,擬投資100億設立產業資本投資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
新公司在6月正式揭牌成立,被中國石油寄予厚望,未來將發揮產業資本的孵化和撬動作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大象轉身”。
與此同時,下屬研究機構和油氣田分公司也加快了新能源布局。5月18日,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成立了氫能、生物化工和新材料3個新研究所,按下了科技攻關加速鍵。
上游企業新能源項目全面開花,各家紛紛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向風光地熱等領域發力。例如新疆油田公司,11月4日宣布成立電力公司(新能源項目部),作為新疆油田公司二級單位管理,重點開發發電、供電、新能源等新業務。
新公司由克拉瑪依電廠、原供電公司油田供電業務和人員整合組建而成。中國西部最大的老牌石油基地,也邁出了建設綜合性能源公司的步伐。
時間來到年末,12月21日,趕在元旦新年到來之際,中國石油又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專業公司——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公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擔任法定代表人,注冊資本1個億,聚焦風、光、地熱、氫、儲能儲熱等五大領域,助推核心技術攻關,以及研究成果的商業化規模應用。
回顧2021年,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歷年來中國石油的新能源業務在“三桶油”中較為滯后,但今年以來,伴隨著一系列新公司的成立,從頂層設計的規劃指引到項目落地,中國石油的轉型步伐迎來提速。
加快項目落地
再看中國石化。中國石化很早就開始布局新能源,也是現在“三桶油”中新能源業務走的最穩,發展規模最大的。2018年就成立了中國石化資本公司,注冊資本同樣高達一百億人民幣,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等進行投資。
在2021年3月底舉辦的業績發布會上,中國石化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轉型目標:要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方向,打造“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
在氫能賽道上,曾經的“賣油翁”多年來開疆擴土,積淀了豐厚的技術和產業基礎,已經形成了無可撼動的領先優勢。
圍繞氫能這一明確的重點發展方向,中國石化這一年,在全國多個省市成立新公司,加快氫能項目落地:
3月3日,中國石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成立了中石化新星內蒙古綠氫新能源有限公司;
7月14日,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與奇瑞商用車(安徽),成立了中石化(安徽)綠氫能源有限公司;
8月26日,天津石油與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輕程(上海)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組建中石化氫能源(天津)有限公司;
12月初,中國石化資本設立的恩澤基金與內燃機巨頭康明斯按50:50的比例成立合資公司康明斯恩澤(廣東)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攻可再生能源制氫方向。
同月,中國石化又在雄安新區設立了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服務雄安新區的氫能產業開發工作。
一系列這些新公司的成立,可以看出中國石化加速開拓氫能產業的決心。
根據初步計劃,未來5年,中國石化將投資超過300億元,用于加氫站建設、高純氫提純裝置、氫氣儲運及關鍵材料研發等方面。在全國規劃建設的加氫站數量,中國石化今年宣布了1000座的目標。
此外,這一年,中國石化還針對多種能源類型,與新能源行業新銳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協調利用各方優勢資源,加快產業布局。
走向多元化發展
中國海油方面,很早就認識到了新能源的重要性,2005年就注冊成立了一家新能源投資公司,但當時因為成本等原因并未大舉開發新能源。三年前,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其向新能源領域再度進軍。
2021年初,中國海油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全面推動公司綠色低碳轉型。其首個海上風電項目——江蘇海上風電場在這一年實現了全容量投產運行。以海上風電作為切入點,中國海油表示,未來還將擇優開發陸上風電、光伏等其他項目。
在“三桶油”積極謀求轉型的背景下,與油氣生產企業緊密聯系的油服公司,也在未雨綢繆,敏銳把握著需求方的最新動向。
2021年,中海油服將公司愿景由“建成國際一流油田服務公司”,調整為“建成中國特色國際一流能源服務公司”。11月,公司在華電陽江青洲海域完成了風機安裝項目。這是其在海上風電領域的首次試水,標志著向能源轉型邁出重要一步。
民營油服企業也在調整業務,入局新能源賽道。
例如安東集團,2021中期報告顯示,上半年建立了低碳及新能源技術公司專項團隊,結合其經驗優勢,為客戶提供低碳能源及新能源解決方案,包括天然氣儲氣庫建設、碳捕集與封存、地熱能源的開發及利用、低碳業務咨詢與碳資產管理等。
再如通源石油,作為國內非常規油氣領域的民營油服龍頭,往年公司的主要經營業務,以非常規油氣開發相關核心技術為主,2021年則在國內切入了清潔能源業務領域。
在8月份發布的半年度報告中,通源石油表示,除了主營油氣服務業務之外,公司上半年通過反復調研、論證,決定切入清潔能源行業,于7月中下旬在四川成立合資公司,開展井口天然氣回收業務,將為公司開拓新的業績增長點。
杰瑞股份同樣也在推動公司業務向多元化發展,9月份發布公告,擬在甘肅天水投資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目的在于形成“油氣產業”和“新能源產業”雙主業戰略。
無論是油氣生產企業還是油服裝備類企業,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國石油行業正緊跟國家戰略和時代發展大趨勢,向新能源領域布局,在油氣領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繼續擴展業務范圍,打造更為多元化的綜合性能源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