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中國化工報社每年初發布責任關懷報告,旨在幫助行業企業加深對責任關懷理念的了解,樹立“美麗化工、安全化工”形象。本報告收集、整理、歸納、分析了2021年對行業影響較大、波及范圍廣泛的責任關懷相關新聞事件,總結了2021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責任關懷的八大熱詞。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對于石油和化工行業責任關懷工作來說,2021年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自2002年開始推行責任關懷以來,經過20年的堅持與努力,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十三五”以來,石油和化工行業深入推進責任關懷工作,加快高質量發展,責任關懷理念被行業普遍接受,承諾實施責任關懷的企業越來越多。截至2020年底,共有8家中央企業集團公司、13家專業協會及分支機構、4家化工園區、617家企事業單位簽署了責任關懷承諾書,8家化工園區、3家專業和地方協會自發成立了責任關懷工作組織。
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相關單位的引領推動下,行業開展責任關懷實施效果評估,制訂中國責任關懷實施評估準則,建立“1+6+X”的責任關懷標準體系,為今后責任關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2021年,越來越多的石化企業把責任關懷理念貫徹到企業方針目標和發展戰略中,融入到企業綜合管理中,企業自律性和社會責任意識進一步提高,在踐行責任關懷的同時,也為企業、園區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化控股等全力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從保障能源供應到增產醫衛原料,從捐款捐物到拉動產業鏈復工復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滿足社會對清潔、高品質能源及產品的需求,切實發揮了央企“頂梁柱”作用。
萬華化學建立了包含15個核心要素、78個子要素在內的責任關懷管理體系,圍繞管控風險、落實制度、提升能力3方面,全方位管控萬華六大HSE核心業務,并持續改善績效。
園區方面,截至2021年5月,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有68家企業實施了責任關懷,與68家社區或學校結對,通過三方協商的方式,積極溝通責任關懷。天津南港工業區自2011年啟動責任關懷以來,已連續10年向社會公開發布年度報告。
6月22日,2021中國責任關懷促進大會在南京召開,會上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責任關懷報告》。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十四五”期間行業要著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持續完善責任關懷體系,推進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12月7日,在2021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安全高峰論壇上,石化聯合會發布了《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HSE自律倡議書》,引導行業企業加強自律,推動全行業自覺提升HSE管理和技術水平。
作為行業權威媒體機構,中國化工報社充分發揮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開展了多種活動積極推進責任關懷。例如,組織第七屆全國危化品安全知識競賽、第四屆石油和化工安全管理高層論壇,開展“石油和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中國行”調研,向全行業推廣CHSE365在線安全教育平臺等。
得益于政府、組織、企業對責任關懷的共同推動,很多化工企業與周邊社區以及社會公眾建立了常態化的交流溝通機制,形成了更加緊密的聯系,這使企業、行業社會形象得到明顯改善。
2021年行業公眾開放日活動呈現出傳播方式多樣、范圍更廣、參與單位民眾更多、與行業結合更緊密的特點。很多化工企業與周邊社區以及社會公眾建立了常態化的交流溝通機制,形成了更加緊密的聯系,使企業、行業社會形象得到明顯改善。
2021年中國石化公眾開放日活動,與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有機融合,所屬97家生產企業全部對外開放,提前半年完成“全部生產企業環保設施全部向公眾開放”的承諾,近萬名公眾入廠參觀。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工業企業中規模最大、中央企業首個品牌化的公眾開放日活動。
2021年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AICM)公眾開放日于6月3日正式啟動。活動以“攜手可持續,共筑碳中和”為主題,卡博特、朗盛、科萊恩等20多家會員企業在全國數十個城市組織了各種活動。
“雙碳”目標提出后,石化行業企業紛紛提出碳減排目標,開展碳減排工作,一方面減少自身能耗,逐步實現非石化能源替代,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另一方面開發低碳相關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能源,回收利用二氧化碳。
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制造工作同樣取得突出進展。工信部發布的2021年度綠色制造名單中,有一批石油和化工企業、園區、產品入圍。目前石化聯合會已連續10年開展行業能效“領跑者”發布活動,活動的標桿引領作用不斷加強。行業還按照《斯德哥爾摩公約》《水俁公約》《巴黎協定》等全球公約的要求,構建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強化綠色替代、參與全球治理等。
2021年9月1日起,新《安全生產法》正式施行,石油和化工行業將安全發展理念貫穿于危險化學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保障化學品全鏈條的安全管理。上海化工園區、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等園區,江蘇華昌化工、山東魯北集團、陜西金泰氯堿、北元化工、河南心連心等化企大力宣貫安全文化,始終秉持“切實把安全和環保作為企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理念,為全面落實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起到積極助力作用。
行業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形勢總體向好的同時也要看到,責任關懷在行業覆蓋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企業、園區安全環保壓力依然較大,綠色低碳發展方式還未完全建立,“談化色變”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行業的社會形象與民眾的期許還存在較大差距,安全環保事故還時有發生。
當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已全面進入發展新時代,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行業發展必由之路,更需要全行業持續開展責任關懷工作,以及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媒體等推廣責任關懷理念。石油和化工行業要制訂完善中國責任關懷標準體系,培育責任關懷復合型人才,著力提升行業本質安全水平,持續完善責任關懷體系,推進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熱詞一:雙碳
輿情觀察:2021年,“雙碳”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對于化工行業而言,碳減排意味著挑戰,也促使行業企業自我革命,創新發展。眾多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從制訂規劃、調整布局、上馬項目到推動技術落地,都在堅定推進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其中新聞輿論的引導與政策宣貫不可或缺。
輿情事件:中國石化啟動我國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建設,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的CCUS產業體系。4月20日,寶豐能源集團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制氫綜合示范項目正式投產,成為中國首個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真正實現“碳中和”路徑的工業企業。萬華化學通過核電、風電、光點等新能源布局,兼顧能源系統安全性、經濟性和清潔化,積極部署規劃碳中和的路線圖。巴斯夫實施的碳管理項目,通過提高能源和工藝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供應中的比例;研發突破性技術實現低排放生產,助力實現氣候中和。科思創將二氧化碳作為原材料在多元醇生產中重復使用,開發的零碳足跡聚碳酸酯產品采用可再生原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實現了從“搖籃到大門”的零碳足跡。與此同時,盛虹、多氟多、東岳等多家企業紛紛布局光伏、風電、新能源電池、儲能、氫能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熱詞二:能源保供
輿情觀察:2021年以來,國內電力、煤炭供需持續偏緊等多種因素疊加,導致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現象,給正常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影響。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石油化工企業積極行動起來,多舉措保能源供應。
輿情事件:為積極應對冬季天然氣供應或將偏緊的趨勢,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三大保供主力積極研判市場,從產供儲銷全產業鏈發力,提前謀劃,全力備戰冬季天然氣保供。11月,中國最長煤層氣長輸管道--“神安管道”完工,今冬可向華北地區供應約2億立方米天然氣,有力保障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截至11月9日,中石化普光分公司單日處理高含硫原料氣2518萬立方米,外輸商品氣1665萬立方米,持續向“川氣東送”沿線地區保障供氣。河南省煤氣集團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在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對內全力保證裝置生產穩定、管道壓力正常;對外全面擴寬原煤直供渠道,并竭力滿足下游用氣需求。
熱詞三:抗疫抗災
輿情觀察:化工企業一直把回饋社會作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抓手,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樹立起良好企業形象。在抗擊疫情和抗洪救災等關鍵期,各地化工企業加緊攻關、迎難而上、保障生產、全力以赴,為打贏抗疫抗洪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體現了化工人的責任與擔當。
輿情事件:河南、浙江、江蘇、甘肅等地的化工園區、企業抓實抓牢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和“人物同防”的防控策略,全力以赴推動疫情防控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疫情期間,不少化企提出不裁員、一線員工不減薪、工廠不停產,不僅確保了職工健康安全和生產穩定供應,還向社會無償捐贈消殺物資,發動職工捐款捐物。
截至4月底,全國中小化企累計捐款捐物已經多達數百億元之多。其中恒力石化捐款1億元,回力公司和恒源公司均捐出逾千萬元,揚州化學工業園區奧克化學向揚州市慈善總會捐款100萬元。延長石油集團捐贈價值61萬元的防疫物資。
2021年夏天,河南、山西、陜西等地洪澇災害,石化行業積極參與搶險救災。面對汛情,心連心認領新鄉縣共產主義渠大堤1.291千米的防汛堤段和300人預置隊伍的任務,開展抗洪救災工作。此外,江西、湖北、山東以及河南當地的化工企業向受災嚴重地區積極捐款。江西贛鋒鋰業股份公司向河南受災地區捐贈300萬元。貴州磷化集團捐贈價值200萬元的500噸復合肥。
熱詞四:綠色發展
輿情觀察:2021年,化工行業大力淘汰落后工藝、裝備、產能,扎實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產業逐漸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輿情事件:2021年行業能效“領跑者”的能耗指標大幅下降。以煙煤(包括褐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為例,2020年能效“領跑者”企業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為1192千克標煤/噸,比2011年第一次能效“領跑者”發布的1554千克標煤/噸下降了23.3%。黃磷、聚氯乙烯、電石、燒堿等產品能耗下降幅度也較大,對應下降幅度分別為27.8%、22.2%、16.8%、9.5%。
2021年1月1日,史上最嚴“限塑令”正式在全國生效。在下游需求提升和多項限塑措施出臺的推動下,眾多化工企業紛紛加碼可降解塑料產業。7月6日,中國石化貴州50萬噸/年PGA(聚乙醇酸)項目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畢節市織金縣舉行。國家能源集團建設的全球首套5萬噸/年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乙醇酸(PGA)示范項目即將在榆林建成投產。豐原、萬華、華峰、盛虹等化企紛紛投資可降解塑料項目。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全面施行。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指導下,中國化工報社聯合相關單位,啟動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主題調研活動,對長江沿線的114家單位進行了走訪調研。4月召開2021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高峰論壇,發布了《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長江大保護、我們在行動”化工產業綠色發展共同宣言》。
熱詞五:園區規范
輿情觀察:當前,全國化工園區正由規范化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躍升,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率提升,綠色生態化發展水平持續提高。園區、行業、政府等一道,共同推進園區認定、整治、提升等一系列工作。據石化聯合會園區委統計,截至2021年底,共有20個省份公布化工園區認定名單502家。
輿情事件:江蘇著力提高化工園區安全生產水平,推進全省化工園(集中)區加強力量配備,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問題整改。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聯合發布通知,要求實施化工園區改造提升推動園區規范發展。河北省提出對全省72家化工園區進行整治提升,現場復核、評估審查園區安全風險等級,制定完善“一園一策”。
構建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智慧園區成為傳統化工園區的轉型之路。截至目前,共六批19家化工園區入選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50家進入試點示范(創建)單位,15家化工園區進入綠色化工園區名錄。
石化聯合會近期組織編制了團體標準《化工園區責任關懷實施指南》(征求意見稿),指導化工園區開展責任關懷工作,推動區內企業自覺提升HSE績效,形成和諧友好的區域環境,推動園區及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熱詞六:安全生產
輿情觀察:安全是化工企業的生命線。2021年是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攻堅之年”。近年來,石化行業的安全水平有了整體的提升,但化工和危化品企業發生多起事故再次為全行業敲響了警鐘。石化行業要不斷提升危化品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能力,提高涉危化品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推動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強化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輿情事件:
2021年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一年來,國務院安委辦、應急管理部牽頭成立了工作專班,通過定期調度、明查暗訪、專題督導和“面對面”會商等多種方式,推動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統籌推進安全生產各項工作,使安全理念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進一步織牢織密、一批安全生產法規制度得到建立完善。
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派出8個工作組,在7月底前對16個省份開展安全生產明查暗訪。應急管理部先后于5月、9月兩次部署開展覆蓋7000余家危化品企業、2.3萬余個重大危險源的專項檢查,并于6月組織進行了第一次部級督導核查,推動排查治理了一大批問題隱患。
2021年4月,應急管理部發布《“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試點建設方案》。目前化工行業試點建設工作有序展開,為提高本質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其中燕山石化公司按照“數據+平臺+應用”的新模式,以“石化智云”1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建設綜合管理、生產過程、作業安全、儲運安全、應急管理、員工健康、公共安全等7大安全主題域,開發“N”類工業應用APP,構建“1+7+N”的“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總體框架。
熱詞七:大國工匠
輿情觀察:責任關懷理念是化工行業發展的基石,我國化工類高校、職校主動向在校學生宣貫責任關懷理念,加強責任關懷內容的傳授,將這一理念融入基礎教育,讓未來的從業者具備責任關懷理念,促進全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中國化工報社貫徹總書記指示和總理批示精神,組織了《大國工匠?石化職業教育巡禮》系列報道,介紹了石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取得的顯著成績。
輿情事件:常州大學牽頭發起成立中國化工安全教育聯盟,在整合教育資源、搭建平臺橋梁、培養化工安全人才方面進行嘗試和創新,打造互聯互通、互惠互利、互學互鑒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養的命運共同體。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將責任關懷理念與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創新教育方式,形成了“五進機制”,并將責任關懷理念培養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同時該學正在啟動的責任關懷實踐基地建設,將對化工產業綠色發展和區域經濟和諧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責任關懷工作領導小組;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把責任關懷教育納入《專業導論》課程;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對化工和制藥相關教師進行了責任關懷理念宣講;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整合成立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成為公辦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大學。
熱詞八:環境信批
輿情觀察: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頻頻出現,民眾對環境保護日益關注,要求企業主動承擔環境保護的義務,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加強環境信息披露有助于改善行業及企業形象、提升環境管理水平、促進行業綠色轉型。
輿情事件:2021年,生態環境部相繼發布《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和《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2022年2月8日起,重點排污單位、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符合規定情形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等,應該依法披露環境信息。目前石化行業正以強制性披露規范為基礎,逐步自發自愿地進行環境信息披露。2020年石化行業上市公司達到610家,上市化企是石化行業發布相關環境責任信息報告的主體。
石化聯合會根據石油化工行業特點和特色制訂的更高標準的要求,開展了《石化化工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指南》《石化化工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指標體系》兩項團體標準的編制工作,旨在為各化工企業提供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報告的框架、內容以及評價指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自行監測信息。在中國化工報社的支持下,環保組織上海青悅對A股化工行業上市公司前50強(截至2021年6月30日)企業VOCs數據監測公開情況進行分析。從中共篩選出410家上市公司/子公司涉及到VOCs排放情況,其中有自動監測要求的共計38家公司/子公司,涉及上市公司21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