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在延續“十三五”完美收官良好勢頭的同時,在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建設方面接連取得突破,為“十四五”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縱觀全年相關報道,有3個特征:一是頂層設計持續發力,政府和行業組織的相關重要文件不斷出臺、領軍企業的中長期規劃頻頻發布;二是隨著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5G和工業互聯網相關論述的提出,5G+工業互聯網應用成為今年行業智能化建設的熱門話題;三是“首個”成為行業智能制造領域的熱門詞匯,人工智能、云計算、工業互聯網、5G等新技術的一系列應用成果不斷落地,這既凸顯了行業智能化建設的成就,也反映出行業智能制造理念的普及。2021年度,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性影響不時出現,但行業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有目共睹。《智能制造周刊》遴選了行業智能制造領域年度十大新聞,以饗讀者。
01工互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布
1月13日,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目標,詳細給出了我國未來3年工業互聯網發展的行動計劃。對化工等重點行業,《計劃》聚焦安全(生產安全、工信安全等)和管理(資產管理、生產與安環管理等)水平提升等方面,分別列出了具體的實施內容和建設目標。
《計劃》指出,2021~2023年將是我國工業互聯網的快速成長期,并提出了未來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總體目標:到2023年,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量質并進,新模式、新業態大范圍推廣,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比如,5G全連接工廠、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數字化管理等融合應用成效進一步彰顯,網絡、標識、平臺、安全等領域一批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突破,產業發展生態進一步健全,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為實現以上發展目標,《計劃》提出了網絡體系強基、標識解析增強、平臺體系壯大、數據匯聚賦能、新型模式培育、融通應用深化、關鍵標準建設、技術能力提升、產業協同發展、安全保障強化、開放合作深化行動共11項重點任務,以及工業互聯網網絡互聯互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增強、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升級、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推廣、工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工業互聯網標準化、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創新、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培育、工業互聯網安全綜合保障能力提升等十大工程。
針對原材料、危險化學品、礦山等重點行業,《計劃》要求聚焦本質安全水平提升,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及評估體系,建立風險特征庫、失效數據庫、安全生產評估模型和工具集,持續深化“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提升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到2023年,基本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
02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面世
1月10日,以“讓藍色海洋成就綠色IDC” 為主題的海底數據中心(UDC)階段性測試發布會在珠海舉行。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國首個海底數據艙測試樣機在會上揭開面紗。我國大數據中心建設由此邁向海洋時代。
據介紹,該海底數據中心由岸站、海底光電復合纜、海底分電站及海底數據艙組成。相比傳統陸上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功率密度提高5~7倍,設計PUE值小于1.10;罐體內為惰性氣體,服務器故障率僅為陸上IDC的1/8。另外,海蘭信采取完善的監控系統以保障數據中心的安全運行,包括海底網監控系統、水下自主航行器(AUV)、海面無人艇巡邏系統、海岸雷達監控系統以及低空超輕型無人機系統等。
以往大數據中心均在陸地上建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由于數據中心能耗極高,冷卻時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和冷卻水。海底數據中心對岸上土地占用極少,且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沒有冷卻塔,無需淡水消耗,可與海上石油平臺等工業類活動互相服務,具有低成本、低時延、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點。同時,將數據中心部署在沿海城市的附近水域可以極大地縮短數據與用戶的距離,還能節約能源消耗,是綠色可持續的大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03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體系長安鏈發布
1月27日,長安鏈生態聯盟工作推進會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國內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ChainMaker),并推出碳交易等首批應用場景。
長安鏈具備自主可控、靈活裝配、軟硬一體、開源開放的突出特點,由北京微芯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騰訊和百度等知名高校、企業共同研發,喻意“長治久安、再創輝煌、鏈接世界”。研發團隊堅持自主研發,秉承開源開放、共建共享的理念,面向大規模節點組網、高交易處理性能、強數據安全隱私等下一代區塊鏈技術需求,融合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硬件和可裝配底層軟件平臺,為構建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數字基礎設施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指導,國家電網、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北京微芯研究院等27家成員單位共同發起成立長安鏈生態聯盟。
聯盟發布了首批重點應用場景,其中包括碳交易應用場景,繪制了“長安鏈+碳交易”生態網絡藍圖,以助力實現碳足跡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記錄、碳排放全要素的可信流轉及全環節交易,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力量。
04“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擬建試點
3月28日,應急管理部公布《“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試點建設方案》。《方案》提出,將堅持系統謀劃、試點先行,打造一批應用場景、工業APP和工業機理模型,力爭通過3年時間的努力,構建“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初步框架,并在“十四五”期間全面推廣。
《方案》指出,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化學品產值約占全球的40%。同時,危化品領域重特大事故多發,安全生產仍處于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在危化品領域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安全管理深度融合,是推進危化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選擇。
梳理《方案》可知,試點建設將分為企業、園區和省份三個層面,將試點建設整體分為試點期、推廣期、完善期三個階段。
05首個釩鈦產業互聯網平臺發布
4月16日,我國首個構建釩鈦全產業鏈服務體系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鈦融易”在四川省攀枝花市正式發布。該平臺實現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基于釩鈦產業真實場景市場化應用零的突破,也是國內首個實現區塊鏈技術全流程嵌入、全應用場景支持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首批入駐平臺和已達成入駐意向的企業和服務機構共計26家。
“鈦融易”釩鈦產業互聯網平臺是攀枝花市國投集團攜手中國網安、中金支付打造的基于釩鈦產業B2B交易的綜合供應鏈服務平臺。該平臺憑借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加持,實現了合同簽訂、產品質量、倉儲物流、交易結算、金融服務、產品交付、內部審批等全流程區塊鏈存證,確保數據真實可溯源、不可篡改,從而建立起可信業務數據鏈、可信資產運營鏈、可信行為證據鏈,突破了供應鏈金融信任機制的關鍵難題。在此基礎上,平臺還引入中金支付“賬服通”,確保線上交易支付結算與線下產品交割真實關聯。在平臺支持下,多家中小釩鈦企業在歷史上首次實現產能全釋放。
據介紹,該平臺自2020年10月試運行以來,已幫助多家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在平臺支持下,天倫化工、興中鈦業、龍坤電冶、旭東鈦業等中小企業在攀枝花市率先復工復產、資產盤活。
06石化物流行業“滴滴”正式亮相
6月1日,中化集團旗下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寧波舉行“壹往無前 物達八方”暨壹化物流產品發布會,石化物流行業“滴滴”正式亮相。
壹化物流是中化能源傾力打造的標準化、一體化、智能化的石化物流數字化解決方案平臺,是化工領域B2B垂直電商平臺——壹化網的產業鏈延伸。運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AI等新技術,壹化物流開創了數字經濟時代的石化物流模式,重塑了產業價值鏈,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了一體化的創新解決方案。該平臺打破了貨與船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了供需信息公開透明與資源高效匹配,為貨主降低成本,為船東增加收益。據悉,截至2021年5月底,壹化物流平臺已完成線上擇船700余場,累計線上物流配送成交量近400萬噸,業務領域覆蓋汽柴油、航煤、輕質燃料油、有機熱載體及其他化工品20余種,共上線水運服務商255家、船舶617艘、運力達332萬載重噸。
物流成本高、效率低、資源錯配、管理體系不完善、服務不配套以及安全等問題是石化物流行業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危化品物流分會副秘書長蔡執陽表示,石化物流行業正迎來重要的發展窗口期,打造數字化供應鏈物流體系,通過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與賦能,構建公開透明、綠色安全、智能高效、多式聯運的數字化物流平臺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07石化行業首個5G全智能煉廠發布
6月10日,國內首個5G全智能煉廠創新應用發布會在陜西咸陽召開。該5G全智能煉廠具有“5G專網全覆蓋、5G運營全流程、5G合作全生態、5G應用全場景”的特點,將有效解決傳統油氣煉化企業安全環保管控、生產效率提高和工藝技術進步等問題。
據悉,該項目選用中國電信5G定制網“比鄰”模式,部署適合煉化企業特點的5G防爆高信息安全要求的基站、5G防爆CPE、數字化平臺及終端等,實現了生產智慧監控、設備智慧管理、安全智能管控、環保自動監測、5G+AI工業應用、5G+數字孿生等場景的工業化應用。
中國石油長慶石化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廉金龍說,“在生產上,我們建設了煉化無人輔助巡檢路線,能夠提高巡檢效率;在設備管控方面,可以快速掌握全廠設備健康情況,故障預警準確率達95%以上,檢維修成本下降10%。同時,5G同智能工廠的融合應用進一步放大了工業互聯網技術的工業效益,全面提升了裝置自動化運行能力和安全生產管控能力,使公司生產平穩率保持99.8%以上。”
中國電信陜西公司政企客戶事業群副總經理呂明表示:“在設備檢測、數據采集、數據傳輸、設備巡檢等環節,煉化企業對無線網絡使用有著諸多更加嚴苛的需求,基于此打造的5G全智能煉廠可以讓煉廠的6000多個數據采集和監測點的數據傳輸效率提升30%。同時,利用5G和視覺識別等新技術,可將視頻監控清晰度提升至4K高清,并可在1秒內對裝置區突發事件進行預警。此外,還有效提升了廠區環保預警響應及處置效率,解決了現場巡檢、作業等難題。”
08第六批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名單公布
10月12日,在浙江上虞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智慧化工園區建設發展大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公布了第六批“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名單,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和樂陵市循環經濟示范園入選。
智慧化工園區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支撐,圍繞安全生產、環境管理、應急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通過數據整合與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化工園區智能化管理與高效運行。截至目前,石化聯合會已開展3批“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創建)單位”的申報工作。經專家評審,已有50家園區列入“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創建)單位”。經自主申請、文件審查、現場考察、專家評審和網上公示,最終分6批評選出19家園區作為“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
09我國首個海上智能油田建成投用
10月15日,我國首個海上智能油田建設項目——秦皇島32-6智能油田(一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用。該項目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北斗等信息技術為傳統油田賦能,實現流程再造,在渤海灣打造了一個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油田。
智能油田“智”在哪里?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寶潔介紹,其采用先進技術平臺,將信息技術與油氣生產核心業務深度融合,使秦皇島32-6這個20年的老油田具備了全面感知、整體協同、科學決策和自主優化等顯著的智能特征,將帶來30%的生產效率提升,提升產量同時降低操作維護成本5%~10%,減少用工20%。
通過物聯網技術,2個足球場大小的油田生產平臺上安裝了400余個智能攝像頭、26000多個數據自動采集點,24小時實時獲取生產數據,每秒鐘可采集10萬余條數據信息,每年產生6TB的數據量。這些實時生產數據匯總形成“大數據湖”,從而實現預警診斷、主動優化和輔助決策等智能化管理。
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下,秦皇島32-6智能油田管理平臺還實現了油藏、注采和設備設施的智能化管理及遠程操控管理,從而實現海上油田無人化少人化、油藏研究可視化、生產運營協同化、戰略決策科學化,進而推動生產方式轉變和管理流程優化,構建“智能、安全、高效”的新型海上油氣開采運行模式。
據悉,作為行業內開創性示范項目,該智能油田管理系統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項目組總計編寫了130多萬行代碼,形成了8大核心技術,構建了100余組算法模型,開發了1600多個業務功能點,涵蓋了生產運行全業務鏈條,項目獲得29項知識產權。
10《“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印發
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推進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
根據《規劃》,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其中,到2025年的具體目標為:一是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二是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基礎支撐更加堅實,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規劃》還部署了智能制造技術攻關行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行動、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行動、工業軟件突破提升行動、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6個專項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