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9月21日,德國路德維希港巴斯夫公司奧堡工廠一存放有硝酸銨的庫房發生劇烈爆炸,事故造成509人死亡,160余人失蹤,1952人受傷,7500余人無家可歸,堪稱是德國化學工業史上最大的事故。2016年10月17日,同樣是位于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巴斯夫一工廠發生爆炸,造成4 人死亡、6人重傷。此次事故在短時間內直接影響到全球部分類別的化工產品供應,并在全球范圍內造成波動。
縱觀德國化工行業和化工園區的發展歷史,有過輝煌的成績,也有過慘痛的教訓,對于中國化工行業來說,如何借鑒其發展中關于安全生產的經驗,值得討論。
筆者曾赴德國漢堡參加安全監管監察研修培訓。培訓以歐盟重大事故危害控制為線索,穿插對政府監管部門、港口企業、第三方科研機構等單位的考察交流,這其中有很多經驗可供學習。
法制健全——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構成德國化工園區安全環保工作的基礎
《聯邦污染防治法》是德國安全、環保工作的基本大法,與《聯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聯邦污染防護條例》《處理有害物質的特殊規定》,以及歐盟《塞維索指令》等共同構成化工企業安全、環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規框架體系。《聯邦污染防治法》是一部全面的、綜合性的法律,同時涉及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環保問題,由36個附屬法規或細則構成,內容翔實、具體,可操作性強,與其他一些法規如《建設工地條例》《生產安全條例》《施工現場條例》等共同涵蓋了化工企業從規劃、建設、運行直至廢棄物處置的全生命周期過程的安全、環保問題,是德國化工企業、化工園區安全、環保工作的基石。
統一完善的法律框架體系可有效避免法規不一、標準不一、政令不一的問題,有利于政府部門協調對化工企業、化工園區的安全、健康、環保、消防、設備等工作的監管,也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現行的法律中,沒有將安全與環保工作割裂開來分而治之,而是在法律層面的設計中就進行了有機結合,要求企業必須統籌管理。
園區集約——以市場為導向自發形成的化工園區發展模式
德國化工園區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大型化學公司為了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或將一部分業務進行分離,開始在周邊規劃出一小塊用地,吸引企業進入園區,經過不斷發展形成了德國現今的主要化工園區。
目前,德國境內約有60個化工園區。化工園區在德國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如下的優勢:一是多個企業組成有效的生產鏈,使其處于共同的產業鏈上;二是生產環節之間距離短,既節約運輸成本又降低了運輸安全風險;三是共同存儲(物流),節約生產成本;四是成立專門負責基礎設施的經營管理公司,解決企業后顧之憂;五是靈活和優化的商務模式,使企業享受在時間和成本上的優勢,把精力專注于核心業務;六是通過專業技術聯盟,使企業獲得新的技術能力;七是各個企業是上下游關系,相互了解,有利于樹立共同的安全理念。
德國的化工園區是在老化工基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按照“產業集聚、用地集約、布局合理、物流便捷、安全環保、一體化管理”的原則發展起來的一個相對新生的事物,對于德國化學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源頭把控——嚴格的企業入園審批程序,將化工園區的潛在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狀態
德國從國家戰略層面并未具體到條款的企業安全準入制度,企業進入園區主要是以產業鏈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各個園區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利益要求,采取靈活的、適合自身的方式進行控制,做法也不盡相同。
盡管如此,根據《聯邦污染防治法》《塞維索指令Ⅲ》的要求,化工企業、化工園區在進行建設規劃時,也應遵守嚴格的審批程序。《聯邦污染防治法》第4~21條規定了哪些工業設備需要審批,第22~25條規定了哪些工業設備不需要審批。政府部門對項目的審批主要從技術和管理、適宜的外部距離、大規模人員疏散等3個層次考慮,并分成規劃設計、編制申請、遞交申請、申請審查、審批5個階段。申請文件要向社會公布,并視情況召開聽證會,周邊居民、環保組織等任何感興趣的人員均可提出質疑。適宜的外部距離審查是行政審批的重要方面,根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政府把相對合適的外部距離范圍以安全距離表的形式給出,供研究機構和社會進行參考。
經濟杠桿——運用以工傷保險為主的調節杠桿,有效促進德國化工等高危行業落實安全生產的企業責任
德國法律規定,化工等13個高危行業從業企業必須加入相應的同業公會組織,其中,化工行業所屬的同業公會為原材料與化工同業公會。同業公會負責本行業從業企業職工的工傷保險,該保險的投保對象為企業職工,投保范圍包含因生產安全事故、上下班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損失及職業病損害,保險費用由企業負擔。一旦發生事故,因事故受到損害的職工將直接得到同業公會的賠付。同業公會則通過督促檢查,使企業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事故發生,且根據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業績的狀況核定下年度保費費率額度,依靠此手段來督促激勵企業做好安全生產工作。
在這種機制下,同業公會行業效益最大化和企業收益最大化的追求與生產安全業績得到了統一,通過經濟杠桿得以緊密連接在一起,有效避免了企業因事故賠償而破產,幫助企業分擔了風險,同時在經濟上給予了從業人員保護,并通過行業監督的方式強化了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落實。特別是對監管部門來說,極大減輕了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壓力,減少了政府監管部門需要承擔的專業化監管工作。
行業自律——行業自律組織、科研機構高度發達
在化工等高危行業自律管理方面,如德國北威州魯爾地區及其所轄的科隆市附近,就有覆蓋全國的原材料與化工同業公會、科隆化工聯盟、化工合作網等多個層級的行業性組織在發揮作用。行業自律組織的高度發達,不僅有效促進了行業高速發展,在安全技術研發推廣、安全管理及行業自律監督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德國的58所化學化工方面的綜合性大學和24所應用技術大學(職業學院),47個馬普協會(偏理論),23個弗勞恩學會(偏應用),6個赫姆豪茨聯盟,5個萊布尼茨聯盟等設立的研究所,為德國化學工業提供了頂級的技術研發和高素質的人才基礎,確保了德國化學工業長期安全、健康和高品質發展。
職業教育——建立完善的工人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合格的產業工人
德國的產業工人職業教育水平在全球有目共睹。每名員工在進入工廠就業前,必須接受平均長達兩年的職業技能教育,教育經費由政府提供,學員接受職業教育期間政府向其提供少量的生活補助。此舉既可緩解從業人員的就業壓力,又可為工廠提供素質過硬的從業員工,可有效降低工作期間人身傷害事故發生,同時提高了員工進廠工作的有效產出時間。
應急建設——完善以志愿者為主力的應急救援體系
德國災難救援工作歸口各州的內政與體育事務部統一管理,并設置應急辦和應急指揮中心。全國16個州分別設置了州應急指揮中心,綜合負責全州重大災難如洪水、地震、化工事故等的救援指揮工作。消防隊員、警察、民間救災組織是德國災難救援工作的主力。以園區企業共同投資組建的園區消防力量,在園區應急救援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位于路德維希港市的巴斯夫總部設置的企業消防隊,裝備技術水平、人員數量、化工事故救援能力等綜合實力遠強于政府消防隊。該企業消防隊除承擔本企業日常安全監控管理及事故處置外,還與地方政府消防機構密切配合,協助處置周邊地區發生的化工事故。
以志愿者為主的民間救災力量是德國應急救援工作的另一重要力量。如德國聯邦國民災難救援總署在全國設有668個基層國民災難技術救援組織,共有8萬多名訓練有素的救援人員,其中99%為利用業余時間參加訓練和救援工作的志愿者。
以志愿者補充救援力量,可使政府部門節省大量運行開支費用,從而可將資金用于技術裝備的提高上。同時,志愿者的工作可以帶動民眾的廣泛參與,也使得民眾的安全意識水平、防災減災知識水平及自救技能得到明顯提升。
(作者: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 嵇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