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我國第一份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名錄,這標志著經過近40年建設,我國首個溫室氣體觀測網基本建成。此舉將進一步豐富我國地面氣象觀測站布局,提升氣候變化監測評估能力,持續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成效科學評估與碳排放核算提供數據支撐。
溫室氣體是引起氣候惡化最主要的大氣成分。本次發布的觀測網名錄包含60個覆蓋全國主要氣候關鍵區、并以高精度觀測為主的站點,由國家大氣本底站、國家氣候觀象臺和國家及省級應用氣象觀測站(溫室氣體)等組成。其觀測要素涵蓋《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7類溫室氣體。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展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的國家之一。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司長曹曉鐘表示,這張“網”的背后,是中國氣象局代表中國長期持續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大氣成分觀測計劃,近40年探索積淀形成的觀測、標校、產品、應用、服務完整業務體系。
據介紹,1982年,國內第一個區域大氣本底監測站在北京上甸子投入使用。1994年,青海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作為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氣本底站在海拔3816米的青藏高原上建立,其監測數據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我國溫室氣體觀測邁入世界第一陣營。從“1”到“60”跨越近40年,一系列完整的大氣成分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得以建立,一支院士專家和臺站專業技術團隊于一體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在溫室氣體監測領域,定標尤為重要。中國氣象局還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具備7類溫室氣體標校能力的溫室氣體實驗室,其定標結果已成為國內各類溫室氣體觀測溯源的“標準尺”,輻射氣象、環境、海洋等多個部門。標定后溫室氣體的研究成果成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等聯合國文件出臺的重要依據。
“這將是一張影響深遠的觀測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表示,依托長序列數據和專業人才隊伍,2021年以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國家級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在多個省份設立分中心,建成我國碳中和行動有效性評估系統,準確區分全球、區域、城市等不同尺度的自然碳通量和人為碳通量,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曹曉鐘表示,中國氣象局將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儀器國產化,持續推進構建地空天立體化溫室氣體監測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