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碳中和,能源消費端要做到開源節流。從源頭擰緊節能閥門,關鍵要從工業生產環節下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激活節能內生動力。長遠看,從源頭擰緊節能閥門還須提升居民節能重視度,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完成。
12月1日,全國規模最大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太原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一期項目全部完工。困擾當地多年的墻體透寒、不節能、室內溫度不達標等一系列問題得到徹底改變,30余萬居民住上冬暖夏涼的節能房。今年以來,“節能”已成不少地區、行業推動“雙碳”工作的關鍵詞。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強調,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
為何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要實現碳中和,在能源消費端要做到開源節流:“開源”主要是提高清潔能源供給水平,“節流”則是降低能源消耗,其實節能才是能源消費革命的核心。
這背后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大,且仍在不斷增長,能源供給存在壓力,要從需求側進行調節。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在49.8億噸標準煤左右,如按現有能效水平,2060年該數字將突破100億噸。
其二,清潔的新型能源對既有能源系統的滲透速率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能源消費需求。能源替代是一個漫長過程,25%市場占比是一個重要節點,煤炭達到這個數字用了35年,石油用了40年,天然氣用了55年。
其三,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大,節約空間也很大。202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效率仍然偏低。終端環節節能具有極強的放大效應,終端設備每提高1%的相對效率,就相當于能源生產環節提高5%左右的相對效率,節約1千瓦時電能相當于節約3倍左右的一次能源。據測算,通過增強公眾節能意識,可以減少20%的能源消費。因此,要維持原有經濟增長速度,同時降低碳排放,必須貫徹節約理念。
從源頭擰緊節能閥門,關鍵要從工業生產環節下手。當前,工業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70%左右,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以連續性、穩定性政策規范為抓手,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節能激勵和約束機制,明確企業在節能減排中的主體地位,約束企業不當能源消費,鼓勵企業通過節能獲取額外收益和獎勵。還應推動節能產業發展,培育專業的第三方節能服務機構,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為企業節能提供專業支持。
同時,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激活節能內生動力。通過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大力壓減高耗能高碳排放能源消費,遏制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淘汰落后高耗能企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據測算,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個百分點,同時第二產業下降1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可降低約1個百分點。此外,要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隨著超超臨界發電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單位發電耗煤量大幅降低,傳統化石能源也能實現高效利用。
長遠看,從源頭擰緊節能閥門還須提升居民節能重視度。目前我國居民生活用電量遠低于三大產業用電量,但參考發達國家經驗,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將成為能源消費主力。2019年英國居民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35%,高于工商業。美國居民人均耗電量約為中國居民的六倍。必須著力提高居民節能意識,加強清潔低碳生活方式宣傳,并通過制度設計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形成崇尚節能的良好氛圍。
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完成,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民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要把節能作為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的首要途徑,以更大力度實施節能降耗。這不僅有助于緩解能源供應保障壓力,也有利于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早日實現碳中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