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華化學集團(簡稱萬華)官網公示了年產40萬噸環氧丙烷(PO)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項目采用萬華自主開發的異丙苯過氧化氫法(POCHP)工藝,以異丙苯、丙烯、氫氣為原料,在催化劑作用下經一系列的反應、精餾分離生產環氧丙烷產品和回收異丙苯,計劃2023年6月建成投產。
伴隨萬華對聚醚需求量的不斷增加,萬華現有環氧丙烷生產工藝均存在副產品受市場不確定性制約,而先進的環氧丙烷生產工藝一直以來受國外技術壟斷,開發產品集中、投資少、產能易于調控的環氧丙烷生產工藝勢在必行。因此,萬華從 2014 年開始進行異丙苯過氧化氫法工藝研發工作,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OCHP成套技術。于2014年啟動POCHP小試工藝技術開發,于2020年5月完成中試,目前已完成工業化試驗研究,并通過中中國石化聯合會專家成果鑒定,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具有工程放大的基礎和工業化生產裝置建設的能力。
本項目建成后,萬華化學集團將同時擁有PO/MTBE(24萬噸/年環氧丙烷及78萬噸/年甲基叔丁基醚(MTBE)裝置于2012年9月開建,2015年8月一次開車成功)、PO/SM(30/65萬噸環氧丙烷/苯乙烯裝置已于2021年10月23日中交,計劃今年年底投產)和 POCHP三種工業化生產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將使萬華成為全球第三家掌握該技術的企業。
三大環氧丙烷生產技術
環氧丙烷生產工藝主要有氯醇法、共氧化法、直接氧化法。氯醇法產能國內占比最大,但環保問題突出,很早就被國家限制新建產能。而共氧化法工藝,雖有鎮海利安德巴塞爾、金陵亨斯曼和中海殼牌等企業具備產能,但這三家都是外企提供工藝包與國內煉廠合資建設,國內的出資方并沒有獲得技術,在沒有海外合作方同意的情況下,并不具備產能擴張的能力。
為了突破擴產的限制,國內許多企業嘗試了HPPO法,但目前在產裝置開工率都比較低,而且受制于工藝安全風險較大,前期規劃項目也都沒有進展。未來即使HPPO法能夠實現穩定生產,但成本端相比氯醇法和共氧化法還是要高約2500元/噸。
但隨著萬華切入環氧丙烷行業,整個行業的格局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萬華經過自主研發,成功實現了PO/SM的技術突破,具備了自主擴產的能力,并且即將投產的30萬噸新產能使得萬華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共氧化法的技術突破。未來萬華憑借成本和與MDI配套生產聚醚的一體化優勢,有望不斷擴產,成為市場中最重要的玩家。此外來自大煉化或輕烴脫氫/裂解的丙烯向下游產業鏈延伸所配套的環氧丙烷項目也將更具成本優勢。
我國環氧丙烷產能統計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環氧丙烷的在建或規劃中產能接近330萬噸。采用PO/SM路線的產能大概在210萬噸,采用HPPO路線的約為100萬噸,采用CHP路線僅15萬噸產能。
2020年,國內共有環氧丙烷生產企業19家(詳見表1),其中13家位于華東地區,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69.3%。生產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為山東省,環氧丙烷產能占全國產能的47.2%。
目前,國內氯醇法環氧丙烷生產企業主要位于山東省及江蘇省。氯醇法環氧丙烷生產成本低,但污染問題限制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2014年以來,山東地區嚴格限制工業廢水COD排放等指標,部分氯醇法企業只能尋求搬遷或者停產。
采用共氧化法技術的4家企業中,鎮利化學和中海殼牌采用的是環氧丙烷/SM工藝,技術分別來自利安德和殼牌;煙臺萬華和金陵亨斯邁采用的是環氧丙烷/MTBE技術,技術來自亨斯曼。采用HP環氧丙烷工藝的企業中,中石化長嶺10萬噸/年示范裝置為中石化自有技術。
表 1 2020年我國環氧丙烷主要生產企業概況 萬噸/年
據統計,國內有24個環氧丙烷擬在建項目,總產能約594.5萬噸/年,項目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南和華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中明確提出“淘汰環境污染嚴重的氯醇法生產環氧丙烷技術”,因此擬在建項目主要采用HP環氧丙烷法和環氧丙烷/SM法工藝。
不考慮現有氯醇法裝置的淘汰,預計至2025年,國內環氧丙烷生產能力將達923萬噸/年。我國環氧丙烷擬在建項目具體見表2。
表 2 我國部分環氧丙烷擬在建項目 萬噸/年
未來幾年國內PO產能擴張仍在繼續,隨著新建擬建項目陸續投產,產量將大幅提升。需求方面,在聚醚多元醇和丙二醇等領域的拉動下,2025年我國環氧丙烷需求量將達405萬噸,我國環氧丙烷將可實現自給自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