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閉幕以后,全黨全國人民掀起了學習全會精神的熱潮,學好全會精神、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是當前各級干部和全體黨員最重要的政治任務。
在建黨百年之際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是我們黨百年歷程中第三個歷史性的《決議》。這個《決議》與第一個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制定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第二個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制定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不同,前兩個歷史決議主要是總結黨的歷史教訓、分清歷史是非,而這個《決議》主要是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但這個《決議》與前兩個歷史決議又有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在重大歷史關頭和重要歷史節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顧走過的路、展望未來,都對和將對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起到凝聚力量、增強信心、團結奮斗的重要歷史作用!這個《決議》回顧了“四個歷史時期”、創造的“四個偉大成就”、實現的“四個偉大飛躍”,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個《決議》深刻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斗“十個堅持”的寶貴歷史經驗。對于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全會號召全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做到“一個牢記、五個必須”。石化聯合會和廣大石化企業的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都在認真學習六中全會的精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都有一個共識:認真學習是前提、深刻領會是關鍵、落到實處最重要,也就是結合學習六中全會精神,學好黨史、學好行業奮斗史和創業史、學好行業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決策部署。
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各地區、各行業以及眾多企業,都在認真研究和思考如何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工作。大半年的時間里,“碳達峰、碳中和”(雙碳)成了全社會和各行業關注度最高的詞匯,“十四五”規劃談“雙碳”、工作部署談“雙碳”、逢會必談“雙碳”、研討必議“雙碳”。有些人冷靜、有的人沖動,有些人理智、有的人莽撞,有些人科學嚴謹、有的人似是而非。
9月下旬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隨后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相繼印發《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和《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為我國尤其是重點工業領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指明了方向、制定了標準、明確了要求,也澄清了很多人對“雙碳”工作的茫然和模糊認識。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重要支柱產業,也是資源型和能源型的產業,石化產業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尤為重要,在全社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將發揮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很多行業同仁都建議我在原來《碳達峰與碳中和之“三性論”》的基礎上,再做些新解,雖勉為其難,但也愿與各位分享越來越清晰的思路和要求。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新冠疫情持續肆虐,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因此石化產業“十四五”《規劃指南》以推動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立足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驅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大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和現代石化產業集群的力度,力爭“十四五”末,骨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石化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明顯提升,高端石化產品嚴重依賴進口的狀況明顯改善,特種化學品受制于人的局面不再尷尬,行業效益水平、創新能力以及有些行業、一批企業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肩。石化產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1.完整準確全面貫徹黨中央“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
這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在本世紀末把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中國積極履行《巴黎協定》,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各國一道采取具體行動保護人類唯一的地球家園,這彰顯了大國的責任擔當和保護人類共同家園的決心。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資源型和能源型產業,目前生產石化產品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資源,其石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必然伴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樣的屬性也決定了石化產業的碳排放量居工業領域的前列,因此石化產業全面準確完整的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科學制定“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實施方案及其路線圖、時間表十分重要。
深刻領會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要求,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我們既要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又要統籌存量與增量做好“先立后破”。
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9月22日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談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處理好發展和減碳、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貫徹落實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的重點任務和重點實施的“碳達峰十大行動”,尤其是重點組織實施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優化石化化工行業產能規模和布局,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結構性過剩矛盾。調整原料結構,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推動石化原料輕質化。到2025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億噸以內,主要石化產品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
2.準確領會并把握“碳達峰與碳中和” 戰略目標的階段性
黨中央的承諾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又統籌經濟發展、技術進步與減碳的可持續性,既立足當前,又面向并前瞻未來,戰略目標的兩大階段是“努力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總遵循和總要求。各行業各地區既要貫徹黨中央的要求、為保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更要按照“2030”和“2060”戰略目標的兩個階段,來科學確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施方案和時間表。準確把握好第一個階段是“2030年前碳達峰”,統籌發展、科學嚴謹的研究制定“達峰”的時間表和峰值;在“達峰”的前提下再認真研究用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碳中和”的措施及其路線圖和時間表。一定要避免“達峰、中和一把抓”,“達峰”的方案、措施和路徑還沒研究清楚,就在盲目的談“中和”,沒有具體措施、具體方法的強調“中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主要目標作了進一步細化: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
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境界。
各地區各行業以及廣大企業一定要準確領會和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兼顧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能耗水平以及能耗量和排放量,統籌考慮一個地區的碳排放量和排放水平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以及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不同,又決定了當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也不同。不同的地區因為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不同的行業因為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同,在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方案和路線圖時間表時,一定要實事求是、有所區別,決不能一刀切、齊步走,更不能脫離實際、盲目攀比,科學嚴謹的測算出到2030年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以決策達峰的峰值并確定達峰的時間表。
3.石化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選擇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重要支柱產業,石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僅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更與高端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戰略新興產業密切相關,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全行業和廣大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十分重要。
一是結構調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徑。大的方面是我國工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重工業、基礎工業、高耗能工業,如鋼鐵、煤炭、電解鋁、水泥等應作為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能源結構來看:我國不僅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而我國的資源稟賦又決定了我國多年來一直以煤炭為主,2019年煤炭消費量占世界消費總量的51.7%,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仍在58%左右,所以加大能源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有序減煤減碳是關鍵。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石油消費“十五五”時期進入峰值平臺期;加快推進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規模化開發,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
石化行業來看:有些產品如電石、燒堿、純堿、合成氨、化肥、基礎煉油等大宗基礎產品及其子行業,一方面總產能處于過剩狀態,另一方面都屬于高耗能、伴有高碳排放產品,應嚴格控制新建和擴建新增產能。加大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力度,以節能降碳為導向,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加快推進石化產業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發展,未納入國家產業規劃布局的煉油和新建乙烯、對二甲苯、煤制烯烴項目,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擴建;合理控制煤制油氣產能規模,并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能耗準入標準。
二是節能減排是做好碳達峰碳減排的現實途徑。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總的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經合組織國家的2-3倍,可見節能減排的潛力巨大。曾有測算:如果將目前的能耗強度由0.5噸標煤/萬元GDP下降到0.38噸標煤/萬元GDP,其碳排放強度就可降低30%以上;也曾有人測算過:如果我們的能耗水平達到今天日本的水平,我國當前能耗總量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總量可再增加2倍。
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強化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堅持節能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嚴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統籌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標分析預警;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打造能效“領跑者”。
石化產業也是一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產業結構主要以酸堿肥等傳統基礎產業和大宗基礎化學品、初級材料為主,能耗和排放都明顯高于世界先進水平,所以繼續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廣綠色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大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力度的同時,貫徹落實好發改委等五部委《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突出標準引領作用,深挖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潛力,穩妥有序推動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節能降碳,避免“一刀切”管理和“運動式”減碳,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還要貫徹落實好發改委等部門《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煉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燒堿、純堿、乙烯、對二甲苯、黃磷、合成氨、磷銨等重點高耗能產品,一定要對標《通知》確定的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根據企業和產品的實際情況、發展預期、生產裝置整體能效水平等,統籌考慮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保持生產供給平穩、便于企業操作實施等因素,做好節能降碳工作,這是當前我們做好節能降碳工作的標準和指導性文件。
三是創新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關鍵。離開了創新碳達峰難以實現、碳中和更無“技”可施,通過創新采用化學反應新技術、新工藝或新設備,提高物料轉化率和目標產物的收率,即通過提高反應效率減少物料消耗,即可減少碳排放量;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減少廢棄物生成和排放,通過創新實現能源的清潔化和高效化;通過創新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和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尤其是充分發揮化工技術和材料的創新優勢,加強氫能生產、儲存和運輸關鍵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的全鏈條試點示范;通過創新實現工業排放二氧化碳的捕獲、封存和再利用,通過創新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實現甲醇及其有機化學品、高分子聚合物等的生產,這是全球高度重視、都在研發和技術攻關的一個熱點,不僅實現二氧化碳的少排放、不排放、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而且實現二氧化碳的變廢為寶、還造福人類。
我們要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編制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開展綠色低碳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相關設施裝備的技術攻關,培育一批節能降碳和新能源技術產品研發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選擇規模集聚度高、產業鏈協同好、管理方式和水平先進的石化園區,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的試點示范,重點是做好石化園區的循環化改造,推動石化園區內企業的產業鏈協同和循環式生產,組織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促進園區內企業間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余壓余熱、廢氣廢液廢渣的資源化利用,力爭2030年所有省級及以上認定的石化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
4.“雙碳”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須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
目前,有的地區在強調“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中出現了一些不該發生的現象,有的地區原來已經批準、有的已經開工的項目大量停建,也有的地區片面強調能耗控制和碳排放量控制,所有新項目一律不批;一些原來經過論證、已開工的項目停建,個別的已建成也不能開車,這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損失。尤其是今年進入9月份,有些地區受“能源雙控”政策的影響,很多石化企業和園區遭遇了拉閘限電和限產停產,不僅助推石化產品價格再次上漲,而且影響到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和經濟的平穩增長。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做好“能源雙控”和降碳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一定要全面完整準確領會和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一定要科學嚴謹、實事求是。
一方面按照石化產品的屬性和類別做好科學劃分。按照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合成氨、焦炭、燒堿、電石、甲醇、黃磷等煤化工產品,這些屬于以化石資源為原料、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產品,大多也都屬產能過剩的產品,嚴格控制新建和擴建新的產能,并科學制定嚴格的消耗與排放標準,加快升級改造、加大節能減排。而對于技術含量高、能耗低、排放低的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項目,尤其是新材料及其高性能復合材料、精細與專用化學品、電子化學品等,這些都是我國高端制造業、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材料,也是把我國建成經濟強國、科技強國和國防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材料,這類產品應當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加快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實現自主化、國產化,不再受制于人。
另一方面,我們做好“碳達峰、碳中和”應區別“存量”與“增量”。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就需要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都要有新的增量來支撐、來保障,如果像有的地區只強調能耗控制、碳排放控制、新項目一律不批、不建,增量就沒了保障,翻一番就不可能實現!
做好“存量”與“增量”就要求我們: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前提下,準確領會并落實好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碳的若干意見》和《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
對于“存量”:選擇重點企業和產品率先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度期,按照“整體推進、一企一策”的要求,分別制定省級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總體實施方案和企業具體工作方案,明確推進步驟、改造期限、技術路線和工作節點、預期目標等,重點實施石化化工行業開展節能講壇改造,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確保政策穩妥有序實施,逐步實現物耗、能耗和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即排放最小;對于在規定期限內不能按期改造完畢、排放仍處于基準水平以下的項目堅決淘汰。
對于“增量”:已經建成中交或即將建成的裝置,為避免浪費和損失,能效水平先進的項目予以盡快投產;對擬建、在建和已完成審批、尚未開工的項目,對應能效水平開展全面排查,應對照能效標桿水平建設實施,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標桿水平,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建設,堅決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和落后產品。今后對“增量”科學核定,即新上項目除過去論證其技術可行性、市場可行性等傳統內容外,要突出原料消耗量、能耗總量、廢棄物及碳排放量,不僅重點論證原料消耗、能耗和廢棄物排放量的最小化,還要重點論證碳排放量和如何捕集、提純、利用,最大可能的向“中和”目標努力;立足實際、面向未來科學核定增量,統籌經濟的增量,并控制在達峰的峰值內。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而提出的“碳達峰與碳中和”,不僅是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的新課題,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實現中華民族第二個百年目標重大而影響深遠的課題。我們一定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準確領會并貫徹落實嚴格能效約束推動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關注并及時研究即將發布的石化和化工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全力做好石化全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各項工作,加快推進石化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為全社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做出石化產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