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國鋰電行業的高光時刻,從鋰礦原料到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等鋰電化學品,再到終端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整條產業鏈產銷兩旺,風光無兩。鋰電池成為行業內競相關注和布局的香餑餑,資本市場相關概念股應勢而升,短期內漲幅喜人。無論是產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都將鋰電產業鏈作為長遠布局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主賽道之一。
鋰電產業鏈會是資本市場又一個曇花一現的概念嗎?亦或是一輪長周期新興產業發展的前奏?筆者分析認為,此時鋰電熱絕非偶然,它是產業多年蓄勢待發后的產物。而國家“雙碳”戰略的推出,則是它從量變到質變的催化劑。順時應勢,欣欣向榮,多因素改變了鋰電產業鏈的供需曲線,包括鋰電化學品在內的鋰電全產業鏈市場持續紅火,值得高度期待。
政策和產業雙重加持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即開始鋰電池的研發工作。2012年之前,我國鋰電池主要應用于數碼產品,占比達到93%,產能規模較小。2012年6月份,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對動力電池技術研發給予扶持,此后動力電池在電池市場的份額占比才逐漸提升,到2018年動力電池占比更上一層樓,達到60%左右。另外,自2015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也對動力電池構成了強勁支撐。
為促進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明確了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在政策體系的強力支持下,我國動力電池技術水平快速進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大浪淘沙的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也持續提升。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重要背景不得不提及。那就是為防止氣候變暖,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簽訂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這進一步推動了全球能源技術的變革以及市場的劇烈重塑。在新能源汽車先驅特斯拉等新興科技企業的帶動下,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獲得暴發式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應勢而為,不斷進行著技術升級和產品優化,同時加快市場重塑的探索。在政策和產業的雙重推動下,我國迅速躋身全球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生產大國,也成為國外汽車巨頭重點布局和開拓的市場,一時間國內鋰電產業鏈呈現產銷兩旺的火熱勢頭。
經過長期的產業積淀,又有政策和產業的雙重加持,我國已形成從鋰原料到新能源汽車完備的鋰電產業體系,同時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的鋰電產業鏈在2021年大熱是有足夠支撐的,并非單純的概念炒作,這種綜合實力必然支撐產業走得更為久遠。
“雙碳”催生增長潛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疫情迫使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出行方式發生顯著變化,居家辦公、步行或電動車出行更顯常態化。隨著中國3C標準執行,兩輪車鋰電池應用率提升,鉛酸電池電動車被逐步替代,鋰電輕型電子產品及兩輪車鋰電池需求持續增加。此外,隨著國內共享電單車市場的崛起,2020年國內共享電單車投放量同比增長310%,換電柜投放量增長150%,這些也帶動上游鋰電池需求快速增長。
當前,“80后”“90后”已逐漸成為汽車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科技感、經濟性是他們更加看重的汽車產品屬性。新能源汽車憑借低使用成本、高科技設計外觀,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年輕粉絲群體,這也是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除了國內動力電池需求持續增長外,我國動力電池重要的出口市場——歐洲的動力電池需求也在快速增長。2020年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爆,加上歐洲國家對電動兩輪車的高額補貼,當年歐洲占我國鋰電池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9.2%,帶動了國內兩輪車以及上游鋰電池出口快速增長。
如果說上述因素是鋰電池火熱的必要條件,那么2021年“雙碳”政策的落地和持續發力則是中國鋰電產業鏈市場火熱的重要催化劑。
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雙碳”目標,并在2021年全方位落地。受此帶動,全國涉碳產業迅速掀起一股降“碳”風。在交通行業,最大的影響和變化就是新能源汽車開始加快走進大眾生活。近兩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逐漸成熟,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片大好景象。而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源主要有氫燃料電池和鋰電池兩大類,但和鋰電池相比,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國內目前還尚未成熟,能耗較高且燃料電車的售價和維護費都要比電動汽車貴。因此,就國內目前情況來說,鋰電池在新能源汽車應用方面依然牢牢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預計達到256.6萬輛,將增長175.3%,繼2020年之后繼續呈現翻番式增長。這樣大體量的新能源汽車需求增長進一步拉高了國內市場對鋰電池產品的需求。
原料難題急需破解
鋰、鈷、鎳是鋰電池生產的原料端。全球鋰、鈷、鎳資源集中度較高且呈寡頭壟斷特征。中國的鋰資源相對豐富,整體儲量全球排名第四,但因稟賦不佳,產能利用率依然不高。
據統計,2019年我國鋰原料產量約7500萬噸,占全球比例僅10%,而鋰鹽消費量占全球消費量的49%,這意味著我國大量的鋰原料需要從國外進口。
鈷原料主要應用于電池消費領域,電池用鈷占比達到80%以上。但我國的鈷資源占全球儲量的2%左右,匱乏且分散,需要從剛果進口。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鈷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量約為5.28萬噸,而出口量僅0.13噸,貿易逆差嚴重。
我國的鎳資源主要應用于不銹鋼,電池鎳消費量較低,但我國的鎳資源也不豐富,鎳礦進口主要依賴印尼和菲律賓。
從全球來看,智利和澳大利亞鋰資源最為豐富,合計占到全球的66%。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上游鋰礦開采受多方因素限制,原材料企業未能按照預期實現擴展計劃,供給端基本沒有新增產能,只有部分礦山、鹽湖產能利用率提升,鋰產量從2019年的8.6萬噸到2020年的8.2萬噸,已呈現負增長態勢。2021年,國際鋰電產能雖有所增長,但產能釋放需要一定時間。智利本土受自然災害及疫情影響,貨物滯留,產能供應延緩,形成鋰鹽供應缺口。剛果同樣受疫情影響,陸運效率下滑30%~40%,鈷原料的折價系數上漲至92.5%,創歷史新高。
未來,隨著國內外鋰礦產能的進一步釋放,當前關鍵原料供應緊張的局面或有所緩解。但就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來說,我國還應當從國內尋求鋰、鈷原料的穩定供應渠道,加快突破鋰礦開采技術,提高鋰原料產能利用率,以滿足未來幾十年內我國市場對鋰電池的需求。
綜上,我國鋰電池經過多年的發展,實力顯著增強,行業蓄勢待發具備堅實基礎,而“雙碳”政策的出臺更是催生了新的增長潛力。但原料供給端卻沒有及時跟上市場需求,需求曲線的上升與供給曲線的下降勢必會產生更高的市場價格,國家對鋰電產業鏈的這一供需矛盾需要予以足夠重視并加快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