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牽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南京工業大學形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鮮明特色。近年來,該校秉持“頂天立地”辦學理念,瞄準全面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戰略目標,持續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近日,《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江蘇化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調研組在南工大走訪發現,該校創新性地發展了“五鏈融通”模式,通過“創新鏈聚能、產業鏈賦能、人才鏈蓄能、制度鏈效能、生態鏈煥能”,助推區域產業創新發展,為破解高校與區域經濟脫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現代化工產業升級提供了高校賦能新模式。
創新鏈聚能,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南工大深入實施“創新鏈聚能計劃”,系統構建從關鍵技術突破到原創技術策源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為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注入強勁動能。
體系化攻關,鍛造硬核技術實力。該校將學科建設深度融入產業創新脈絡,以化工、生工等優勢學科群為引擎,構建緊密對接產業需求的學科生態,創新性建立“戰略布局一代、研發一代、產業化一代”的梯次攻關機制,瞄準江蘇30個重大技術攻關重點,在傳統、新興及未來產業領域集中發力。
筑強平臺體系,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該校全力構筑高能級科研平臺矩陣。材料化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聚焦低碳流程再造,突破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國家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致力于核心膜材料國產化與商業化,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加速推動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升級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膜領域與生物工程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群,支撐萬億級產業發展。
創新機制,激活成果轉化動能。該校構建“校企+校地”“平臺+場景”融合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矩陣。江蘇省未來膜技術創新中心等機構高效鏈接應用研究、技術開發與產業孵化全鏈條,創新推行“一所兩制、協同發展”模式,成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典范——成功孵化包括久吾高科、九天高科等83家高科技企業。
夯實基礎,升級設施與服務能級。該校重點建設低碳流程再造、限域傳質膜材料、合成生物智造等六大智能研發平臺;強化科研與標準化聯動,征集40項未來五年能形成支撐產業優化升級的標準培育對象,深度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產業鏈賦能,加速技術轉移轉化
南工大全力實施產業鏈賦能計劃,以國家大學科技園“2+2”創新布局為核心引擎,加速構建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打造“工大系”科技企業集群,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互融。
聚焦新材料等前沿技術攻堅,南工大科技產業園與膜科技產業園兩大孵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的資源集聚效應正持續放大。
得益于此,“工大系”企業雁陣加速成型,形成以久吾高科、中圣科技為核心的資源環境集群。南工大副校長顧學紅介紹,該校特種分離膜創制與膜法流程再造技術國際領先,突破陶瓷膜等特種分離膜的規模化制備技術,使我國無機膜產業從國內空白進入到國際前三,建成全球首套膜法制漿尾水零排放工程,孵化出30余家膜科技企業,使膜產業成長為地方標志性產業。工大數控帶動的智能制造集群協同發力,建立化工本質安全與風險防控技術,打造重大事故鏈風險防控與應急關鍵技術與裝備,使江蘇強盛有機過氧化物連續化生產裝置產能位列全球第一,相關技術裝備在400余項工程與項目應用,并榮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人才鏈蓄能,引育產業創新人才
南工大深化科產教融合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深入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聚焦重點產業領域鍛造科技人才梯隊、筑強產業科技服務人才隊伍,打造產業人才方陣。
依托新型研發機構,南工大組建了膜產業學院,并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現代產業學院;優化專業布局,結合最新發展前沿,開設了“膜分離工程”“工業智能”等兩批共11個微專業,推動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構建“學校—學院—科研團隊”技術經理人體系,形成“專職+兼職+掛職”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構建產業科技服務人才評價體系。
制度鏈效能,強化產業政策協同
南工大圍繞協同創新、人才評價、賦權改革和科技攻關等重點領域,深化機制體制改革,通過強化政策協同,為師生投身產業科技創新提供堅實保障。作為江蘇省“科技改革30條”唯一綜合試點高校,該校扎實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頒布了60多項科技改革文件,有效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校地協同服務經濟社會領域。南工大持續深耕與江蘇省13個設區市的合作,致力于打造全省領先的校地合作典范。該校與南京江北新區的戰略合作全面推進,著力提升江蘇膜科技產業園等校地合作平臺能級,將“工大智谷”建設成為我國化工產業技術策源地。
在人才評價改革進程中,學校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政策聯動機制,堅持“以貢獻論英雄”,加強人才自主培養。在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上,推行“A(高校運行機制)+B(市場化運行機制)”雙軌制。學校以“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和科技部試點單位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知識產權“三權”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完全所有權,并將自主創辦企業的科研人員納入賦權范圍,激發了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生態鏈煥能,構建產業創新生態
南工大以打造“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鏈為核心抓手,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培育創業文化為價值導向,以集聚校內外智力資源、建設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技術+管理+政策+法治+文化”特色產業智庫為牽引,系統完善創新網絡、孵化鏈條與制度體系。
南工大依托國家級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國家級或省級科研平臺,探索與中建、華為、中江國際等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強化創新支撐體系建設,打造高端智庫,瞄準江蘇產業科技創新關鍵問題與難點堵點,組建特色產業智庫。學校承繼“南洋勸業會”的創新開放基因,持續培養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力促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南工大校長蔣軍成表示,南京工業大學將進一步做強特色、增強實力,繼續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鑄就黨建引領發展“賦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筑牢培養創新人才“主陣地”;發揮學科建設龍頭作用,奔赴一流學科創建“目的地”;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構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發揮第一資源潛能活力,打造高端人才引領“聚集地”;拓展國際合作關鍵路徑,塑造對外交流發展“新高地”。
(作者:危麗瓊,周浩力,楊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