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由中石化南化公司和華東石油局聯手推進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與利用(CCUS)全產業鏈項目,已累計捕碳超16萬噸,用于華東石油局、江蘇油田等上游企業驅油,實現增產超1萬噸。
作為碳減排的重要手段,CCUS技術在中石化已經研究了20多年,每年助力國內企業捕碳用碳超百萬噸,相當于種下了5000多萬棵樹。
瞄準用碳的捕碳研究
“CCUS并非新鮮事物,我們的該領域的研究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中國石化高級專家毛松柏率領的科研團隊在國內最早開始CCUS技術研究。
1998年,當時的胺法脫碳組組長毛松柏跟隨氣體凈化所的老專家們赴貴州赤天化開展技術服務,得知客戶企業有一套以天然氣為原料的30萬噸/年合成氨裝置,為解決尿素生產中缺碳問題,他們建設了一套3000標準立方米/時煙道氣二氧化碳捕集裝置,投產后一直存在捕集溶劑氧化降解嚴重、蒸汽耗量高、設備腐蝕、二氧化碳產量低等問題。客戶向他們尋求幫助。
捕集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用于生產,在當時是一項難度很高的技術。毛松柏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他們研發了低分壓(煙氣等)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溶劑中添加了活性胺、高效抗氧劑和緩蝕劑,降解損耗和蒸汽消耗明顯降低。經過10多年運行考察,二氧化碳產量完全達設計標準,并消除了設備腐蝕,生產操作穩定。
2006~2007年,我國中西部地區采用天然氣制甲醇的骨干企業,幾乎都采用了南化技術進行捕碳用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重點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研究,南化始終瞄準CCUS這個“城墻垛”沖鋒,已擁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包括低供熱源變壓再生等催化熱鉀堿法新工藝、改良MDEA法脫碳技術、NHD等物理法凈化技術等,應用范圍也已從傳統的合成氣二氧化碳捕集拓展到天然氣、煉廠氣、EO/EG循環氣、F-T合成循環氣、各種煙氣、高爐氣、窯氣等。
不辱使命的“國家隊”
以南化公司煤化工部CCUS示范裝置為圓點,100米半徑內分別是中石化集團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的采用最先進膜法捕集技術的動力鍋爐煙道氣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裝置。
“火力發電廠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排放量約占總量的50%。”現任低碳組組長郭本帥介紹,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之前,他們的捕碳新技術應用于當時全球最大的燃煤電廠――華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發電廠,年捕碳10萬噸。二氧化碳捕獲率在80%以上,純度在99.6%以上。
2011年,南化公司申請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大規模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及封存技術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并作為課題承擔單位牽頭國家項目重點課題研究,在勝利電廠建成了3萬噸/年捕集示范裝置。裝置將回收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地下成為油田驅油的利器。完成驅油的二氧化碳依然可以回收再利用。
他們還完成了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正在開展“吸收劑綜合性能評價及規模化制備”等兩項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勇做碳中和先鋒
“碳中和本質就是碳排放與碳吸收相抵消。而實現碳吸收,主要依靠植樹造林生物吸收和二氧化碳工業化捕集、封存、利用兩種方式,把各種已經產生的二氧化碳‘捕’回來,相對生物吸收,工業化捕集效果更明顯、見效也更快。”該公司相關單位負責人介紹。
目前,南化CCUS技術已在四川維尼侖廠、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勝利電廠等近16個省市的30多家企業的包括天然氣鍋爐煙氣、燃煤鍋爐煙氣以及其他類型的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獲得應用,裝置的最大處理能力為11800標準立方米/時,從煙氣中捕集高純度二氧化碳每年達到100多萬噸,用于生產醋酸、甲醇、尿素及食品二氧化碳等,既保護了環境,又為用戶創造了數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30?60”雙碳目標,將為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帶來廣闊的運用空間。目前,南化公司正在積極發展碳中和產業,切實履行央企政治責任、社會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