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財富》首次發布2022年中國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影響力榜,恒力集團成為上榜的兩家化纖生產企業之一。
“雙碳”目標下,恒力集團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了全產業鏈上下游流程聯合、物料互供,生產全過程節能,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價值,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三廢”減量排放 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雙碳”目標下,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化工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為此,恒力集團持續探索全產業鏈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途徑。該集團所屬恒力(大連長興島)產業園早在成立之初,設計團隊就反復優化設計方案,將最初的39座煙囪最終減少到7座,同時將煙囪高度統一加高到180米,煙氣排放遠遠優于國家和地方標準,創造了聞名業內的恒力煉化項目創新整合煙氣排放系統。同時,為實現末端減碳,園區還對火炬系統進行了改造,新增的2臺壓縮機每小時可回收火炬氣4500標準立方米,相當于每小時回收燃料氣1.58噸,每年可節能近21噸標準煤。
長興島園區還首次應用嵌入式污水一體化處理技術,采用法國得利滿(Degremont)污水處理技術、厭氧好氧(AO)工藝、反滲透(RO)工藝、超濾工藝等先進技術,每年減排二氧化碳2100噸、無機鹽1萬噸。
據恒力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集團旗下已有恒力石化、恒力煉化和恒科新材料、恒力化纖4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下一步,該集團將加強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及重點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煙氣治理、廢水回收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能源高效利用 創造綠色資源價值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對企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恒力集團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通過新技術引進和老設備改造,實現能源資源高效利用。
據了解,從2020年起,恒力集團便開始在煉化板塊實施節能改造。恒力煉化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對近700臺機泵進行變頻改造,每年可節電2.6億千瓦時,折合每年減少消耗2.95萬噸標準煤。同時,該集團對乙烯裝置裂解爐、乙二醇裝置等生產裝置實施先進過程控制(APC),提高裝置運行穩定性,提高雙烯收率,降低燃料氣、蒸汽消耗,從源頭上削減能源的使用,減少碳排放。
此外,恒力集團還將光能資源利用作為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并在恒科新材料公司進行了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的試點。目前,恒科新材料四期光伏項目全部投運,總裝機容量約60兆瓦,遠景規劃裝機容量達100兆瓦,已成為江蘇省最大的企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其中,第四期光伏項目每年可節電3200多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超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萬噸。
工藝持續創新 構建綠色產品體系
為滿足國家石油和化工行業“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高質量、高端化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提升我國石化產業安全、綠色、高效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恒力石化(大連)在長興島園區建設恒力化工新材料配套項目,以廠區尾氣中的二氧化碳為主要原料,生產工業級、食品級二氧化碳等產品。此外,該公司還計劃在年產160萬噸樹脂及新材料項目中規劃建設2套年產20萬噸二氧化碳精制裝置,回收乙二醇裝置尾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制成碳酸酯、聚碳酸酯等高端化工產品。新產品可作為生產綠色環保的新能源電池的電解液,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實現碳資源再利用。
恒力集團在完善綠色管理制度和綠色生產流程的基礎上,還努力開發綠色產品。該集團再生系列產品以廢舊聚酯塑料瓶等為原料,通過再生切片紡工藝生產滌綸長絲,減少環境污染;利用自身優勢研發了有色再生聚酯工業絲、再生車材紗線等差別化、功能性產品,進一步提升再生產品的附加值。
未來,恒力集團將秉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理念進行產品的設計與研發,將“綠色基因”融入產品體系,使整個綠色鏈條延伸至消費端,讓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具備恒力集團特有的綠色屬性。
(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