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江蘇省化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調研組走進泰興經濟開發區,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在總投資5億元的中試孵化產業園現場,工人們正在緊張進行公輔設施聯動調試。“基地已完成竣工驗收,首批9個中試項目即將入駐。”泰興經濟開發區中試基地負責人王昌堯說。
還有一串令人興奮的數據:2024年,泰興經濟開發區企業研發機構總數達140個,高新技術企業增至5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1.2%;研發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2億元。這些數字背后,是園區構建的“五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正在釋放強大動能。
“我們就像在下一盤創新大棋。”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潘明榮形象地比喻道,“創新政策是棋盤,公共平臺是棋子,企業研發是棋手,產業基金是棋路,人才基地則是棋魂。”
作為全國連續12年位列前十強的化工園區,泰興經濟開發區通過構建“五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創新性實施“離岸創新+在岸轉化+飛地落地”的接力式創新模式,打造了以中試為主體、研發和小試為兩翼的創新格局。目前,一個立足園區特色產業、服務轉型升級需求、融合“平臺+基金+項目”三大要素的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已初步成型。
在創新政策方面,泰興經濟開發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策工具箱。“我們把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先后出臺了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科技創新獎勵辦法、人才強區專項等政策文件,通過完善創新創業體制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集聚創新資源和高端要素。”潘明榮表示,這種精準施策的方式降低了企業創新成本,提高了創新積極性。他還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園區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在2024年首次超過22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較2023年提升0.2個百分點,政策激勵效果十分明顯。
公共平臺建設是“五位一體”體系的重要支撐。在蘇州離岸創新中心,調研組見到了正在開展實驗的高性能液晶聚合物材料項目研發團隊。“我們在蘇州研發,在泰興轉化,這種模式既解決了泰興當地高端人才和技術缺乏的現實問題,又實現了技術的快速落地。”團隊負責人介紹說。離岸創新中心是泰興經濟開發區破解區位劣勢的創新之舉。通過與長三角國創中心蘇州有機功能材料研究所、南京工業大學合作,該園區分別在蘇州和南京建立離岸創新中心,實現了“創新在外地、轉化在泰興”的協同模式。截至2024年,蘇州離岸創新中心已入駐項目6個,彌補了本地高端創新資源不足的短板。
中試基地建設解決了企業創新的關鍵瓶頸。化工領域的創新往往在實驗室小試成功后,面臨中試放大難的問題。泰興經濟開發區投資5億元建設占地108畝的中試孵化產業園,配備完善的公輔設施和專業服務,為創新項目提供中試放大的物理空間和技術支持。調研組在現場看到,標準化廠房、公共倉庫、“三廢”處理設施一應俱全。“化工創新最難的就是中試環節,我們提供了‘拎包入住’式的服務。”王昌堯介紹說,目前已對接中試項目60多個,確定南京工業大學生物基尼龍和京騰昊樺、聯泓惠生等園區企業的首批入駐項目9個。
強化企業研發主體地位是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泰興經濟開發區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傾斜,推動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帶動產業鏈整體創新能力提升。調研組在格林美(江蘇)鈷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看到,研發人員正在攻關鋰電池新材料。“近幾年我們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支撐計劃、研發設備補貼等方面累計獲得政府資助超1500萬元;園區還牽線格林美鋰電池研究院與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組建人才攻關聯合體,并申報江蘇省人才攻關聯合體項目,申報成功后能獲得1000萬元以上的政府資助。”該公司技術負責人坦言,這樣的支持力度讓企業創新更有底氣。泰興經濟開發區注重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培育,園區內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數量已達50個,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良好格局。2024年,泰興經濟開發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總數達55家,增量和增幅均創歷年新高。
在產業基金方面,泰興經濟開發區構建了覆蓋創新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目前設有2支產業引導基金,通過“撥投結合”“投貸聯動”等創新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引導基金在支持夏禾科技OLED發光材料、博睿光電陶瓷基板等技術項目產業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基金的運作不僅注重招商引資功能,還逐步加大對早期科技項目的投資力度,2024年落地科技型項目2個,正積極探索“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新模式。近幾年園區累計引進夏禾科技、京騰昊樺、興普泰、賽瑞克等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項目,一批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科創項目正蓄勢待發。
人才基地建設為創新體系提供了智力支撐。泰興經濟開發區與南京工業大學合作共建泰興產業學院,“訂單式”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解決化工行業特殊人才需求,該園區還建設了化工安全技能實訓基地,被列入全國首批化工行業“十佳”爭創名單。
“五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泰興經濟開發區以泰興市5%的面積創造了近60%的工業經濟份額;發明專利授權量持續增長,近三年增幅均在30%以上,累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12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泰州市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個。這些成果表明,多元協同的創新體系有效促進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投入和耐心培育。”潘明榮表示,下一步園區將重點打造未來材料創新發展研究院,推動中試基地迭代升級成為園區“中央實驗場”,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讓創新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離開園區時,調研組注意到大門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的牌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個有著30年歷史的化工園區,正以創新為筆,描繪著轉型升級的新畫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