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園區
江蘇是傳統化工大省、強省,以產業門類齊全、精細化率高、產業耦合性強著稱,經過″十三五″的優化調整和″十四五″全面提升發展,二次起航重攀高峰。但全省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十五五″應在定方向、優結構、拓新路等方面實現突破。 ″十四五″以來,江蘇化工行業經濟規模保持穩定。4年來,全省化工產業營業收入穩定在1.35萬億元以上,2024年增至1.39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33.6%。
產業結構優化有效推進。全省化工″兩帶兩極″布局進一步優化,石化產業″兩基地一空間″布局基本成型。連云港石化基地初步建成,基礎原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江蘇省乙烯自產/進口比由2020年的3.5提升至33.9。一批先進技術應用、高端化學品與材料項目逐步投產,新興產業穩步壯大。2024年電子化學品營業收入突破3000萬元,實現四年內翻兩番。
園區建設繼續領跑全國。全省28家已建成化工園區產值占全省化工行業比重超過75%。在2024年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中,10家園區入圍30強,其中2家穩居前五強;在利潤總額、利潤率前五強中,各有3家園區入圍。16家園區列入智慧化工園區名錄,占全國總數的35%。
安環保障能力顯著提升。22園區達到較低風險(D類),6家園區達到一般風險(C類)。各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200多億元,化工污水處理和危廢集中處置能力均能滿足產業可持續發展要求。11家園區入選綠色化工園區名錄,占全國總數的30%。
在長江之濱,鑲嵌著一顆璀璨的化工產業明珠——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這里不僅是產業集聚的高地,更是創新發展與綠色生態的典范。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完善的產業配套、先進的管理理念,園區正以蓬勃的發展態勢,書寫著中國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01 二十年砥礪,鑄就化工產業傳奇
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坐落于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多項殊榮的江蘇省張家港市。
2001年5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規劃面積16.94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達13平方公里,作為國家級保稅區的配套產業基地,園區自成立以來,依托口岸區位與功能政策優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經過二十余年深耕,園區先后斬獲首批 “全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節水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生態示范園區”“中國化工園區30強”“綠色化工園區”“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 等諸多重量級榮譽,成為江蘇省首批認定的14家化工園區之一。
如今,園區匯聚企業110余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7家、世界化工50強企業12家,形成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
2024年,園區年銷售收入超1400億元,化學工業總產值達900億元,稅收近100億元,企業建成區畝均稅收逾60萬元,以卓越的經濟數據彰顯其在化工行業的領軍地位。
02 投資環境多維優勢,構筑產業發展
(一)發展優勢
1、黃金區位,通達四方:
園區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位于我國經濟最發達、發展活力最強的區域,與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等距相望,與無錫、常州緊密相連,融入上海都市圈一小時經濟圈,兩小時內可便捷抵達長三角各大中心城市。
東距上海吳淞口146.5公里,西離南京港219.4公里,南接杭嘉湖地區,北通蘇北各港,坐擁水水中轉天然優勢。隨著國家 “八橫八縱” 高鐵戰略推進,三條高鐵在張家港交匯,其中滬通高鐵已通車,南沿江高鐵、通蘇嘉甬高鐵也相繼投入運營,使張家港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高鐵樞紐。
海運方面,張家港港作為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國際商港、長江流域最大的內河港口,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往來,開通20多條直達國際航線,為園區搭建起聯通世界的貿易橋梁。
2、政策賦能,產業協同:
園區主管單位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管理委員會享有省級審批權限,為企業項目落地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張家港保稅區自1992年獲批成立,2009年升級為保稅港區,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機電、糧油、化工、紡織、重裝、物流六大特色產業,構建 “一區三園” 協同發展格局。
保稅港區功能完備,通關高效,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2億噸,液體化工、羊毛、棉花等貨種在國內口岸占據重要地位,為園區企業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與物流保障。
3、多園聯動,鏈式發展:
張家港保稅區形成一區多園協同發展模式,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作為核心產業園區,與進口汽車物流園、環保新材料產業園等功能園區相互協作,實現上下游產業深度融合。
園區內25家化工倉儲企業提供220余萬立方米液體化工倉儲能力,1600余家化工貿易單位入駐化工交易中心,線上線下年成交額逾4000億元,并獲國家授權發布化學品價格指數,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化工品交易市場,形成貿易、物流、生產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
(二)基礎設施配套
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涵蓋市政道路、給排水管網、電力燃氣、管廊供熱、污水處理、通信網絡等全領域,同時配備消防特勤中隊、危廢處置中心等公共設施,實現封閉化管理與智慧化運營。
交通:40分鐘可達蘇南國際機場,境內設有高鐵站與貨運站,萬噸級化工港口碼頭、長江大橋、高速公路、快速路與園區緊密相連,內部 “四橫四縱” 主干路網保障物流高效運轉。
供水:雙水廠供水,日供水能力60萬噸,環狀管網實現全域覆蓋。
排水:嚴格雨污分流,污水管網覆蓋率100%,確保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供熱:自建熱電廠供熱能力達1375噸/小時,供熱管道全覆蓋,滿足企業生產用熱需求。
供電:國家電網穩定供電,5座20kV變電站、14座110kV變電站、3座35kV變電站構建雙回路供電系統,保障企業用電安全。
供氣:依托 “西氣東輸” 氣源,高中壓計量調壓站與鋪設完備的燃氣管道,滿足企業多樣化用氣需求。
公共管廊:專業維護的化工管廊聯通碼頭、倉儲與企業,數字管廊系統實現智能化管理。
污水處理:先進工藝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4.5萬立方米,配套中水回用工程,具備高濃度廢水處理能力。
固廢處置:4家危廢處置單位與張家港市靜脈科技產業園協同,實現固廢全流程安全處置。
危化品停車場:兩座標準化危化品停車場,880個停車位,配套加油、清洗、維修設施,實施信息化管理。
消防救援:保稅區特勤中隊、常規消防中隊、水上救援中隊與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協同作戰,新建戰勤化工專業處置隊進一步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應急指揮:智慧園區管理中心整合應急一體化智慧平臺,實現應急指揮、調度、處置 “一張圖” 高效運作。
03 產業鏈群協同,邁向高端化新征程
(一)產業基礎:龍頭引領,集群成勢
園區以功能性新材料和新醫藥產業為核心,構建起兩大特色鮮明的產業鏈。硅材料為主導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鏈與新能源化學品為主導的高端精細化工產業鏈齊頭并進,有機硅、鋰離子材料及電子化學品、高性能材料、涂料及配套原料等產業集群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陶氏化學、杜邦、旭化成等17家世界500強企業,龐貝捷、埃克森美孚等12家世界化工50強企業,以及東華能源、國泰華榮等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匯聚于此,在產品技術、品牌質量與生產工藝控制方面樹立行業標桿。園區內基礎原料供應充足,丙烯、合成氣等關鍵原料實現本地配套,為產業鏈延伸提供堅實保障。
(二)產業規劃:創新驅動,擘畫未來
園區已制定《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 “十四五” 化工產業發展規劃》,明確 “2+1+N” 功能性新材料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方向,致力于打造國際著名、國內一流的化工產業園區,成為功能性新材料和新醫藥大健康生產基地、區域戰略新興產業支撐區、蘇南臨港產業高地。
有機硅材料產業鏈升級:加快苯基、乙烯基特種有機硅單體發展,向下游延伸至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等領域,開發高端有機硅新材料,鞏固產業領先地位。
烯烴產業鏈延伸:依托多元化原料烯烴裝置,與涂料、醫用高分子等產業深度融合,強鏈、補鏈、穩鏈,提升功能性新材料產業競爭力。
基礎原料轉型升級:推動華昌化工、雙獅化工等企業基礎原料向下游電子化學品、高性能纖維、氫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延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能源材料產業鏈完善:優化新能源產業功能化學材料結構,加強電解液專用化學品研發,做全做大鋰電池等新能源配套功能性材料產業鏈。
油脂化工與生物醫藥融合:促進油脂化工與石化、鹽化耦合,發展醫藥大健康領域表面活性劑、天然醫藥健康化學品,以及新型聚酯材料、橡塑助劑等產品。積極承接上海、蘇州產業輻射,發展高端原料藥、新型制劑和創新藥物,構建完整醫藥產業鏈。
(三)發展目標:量質齊升,未來可期
全力將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打造成為以功能性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為特色的高端化學品生產基地。
經濟增長:2025年實現主營化工業務收入1000億元,利稅100億元;2030年力爭收入突破2000億元,利稅達 200億元。
創新突破:2025年引進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新建10家以上企業技術中心,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比超3%,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比超60%。
綠色發展:2025年建成生態化、循環化工業體系,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污染排放顯著下降,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打造生態文明與產業發展協調統一的現代化生態園區。
04 智慧雙輪驅動,激發內生動力
(一)科技創新:匯聚智慧,驅動升級
園區將科技創新視為發展核心,一方面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目前多家企業已擁有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另一方面,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橋梁,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如某企業與頂尖高校聯合研發新型催化劑制備技術,應用于生產后顯著提升產品質量與收率,降低成本,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二)智慧園區建設:數字賦能,智領未來
2019年,園區斥資5000萬元建設智慧園區管理中心,構建起先進的智慧化管理體系。在基礎設施層面,實現基礎網絡、5G網絡全覆蓋,云計算中心與安全運維體系保障數據高效處理與安全存儲。
智慧安全平臺通過實時監測危險化學品全流程,實現安全風險預警與智能處置,例如利用傳感器技術對危險化學品的儲存、運輸環節進行實時監控,一旦出現泄漏、超溫等異常情況,系統能夠立即發出警報,并提供相應的應急處置方案。
智慧環保平臺整合廢水、廢氣等多領域監測數據,精準管控環境風險;平臺涵蓋了廢水、廢氣、雨水、LDAR、走航、大氣、地表水、危險廢物等多個監測預警領域,實現了對園區環境的全方位、實時化監測。
智慧應急平臺整合應急資源,實現突發事件 “一張圖” 指揮調度,顯著提升園區應急響應與處置能力。平臺實現了應急決策支持、應急調度指揮、事故應急處理處置等功能的一體化。
05 安全環保并重,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安全管理:筑牢防線,守護生命
園區建立健全嚴格的安全管理體系,從制度入手,制定完善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與操作規程,明確企業與員工安全責任。常態化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隱患實行 “零容忍”,確保整改到位。同時,通過安全知識講座、應急演練等多樣化培訓活動,提升企業員工安全意識與應急處置技能,為園區安全生產筑牢防線。
(二)環保管理:綠色發展,生態先行
園區堅定不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強化企業污染物排放監管,要求企業高標準建設污染治理設施并確保穩定運行,實現達標排放。大力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鼓勵采用綠色生產工藝與技術,從源頭減少污染。
園區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綠色生態園區。一方面,加強對企業污染物排放的監管,要求企業嚴格按照環保標準建設污染治理設施,并確保設施正常運行,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此外,園區還加強了對危險廢物的管理,建成了省內首個 “危險廢物智能監管平臺”,覆蓋全區95家產廢單位、10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實現了區內危險廢物從產生、出入庫、轉移、利用處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監控。通過這些措施,園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正以其卓越的產業實力、創新的發展模式、綠色的生態理念,在化工產業的浪潮中勇立潮頭,向著國際一流化工園區的目標奮勇前行,為中國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 “揚子江” 智慧與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