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海之濱的連云港,徐圩新區正以迅猛之勢崛起,成為中國石化產業發展的耀眼新星。這座從鹽田和養殖場蛻變而來的新區,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科學的規劃布局和不懈的創新發展,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逐步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石化產業基地。
01 園區基本情況
徐圩新區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的先導區,也是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在江蘇沿海開發和“一帶一路”支點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產業合作使命。其總規劃面積約467平方公里,徐圩港區74平方公里,臨港產業區141平方公里,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適宜布局和發展臨港大工業。
按照“生態、智能、融合、示范”的發展理念,徐圩新區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和智能化新區,立志成為江蘇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并依托陸橋經濟帶,服務中西部地區,面向東北亞,建設成為服務中西部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東中西產業合作示范基地以及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
02 園區產業布局
2024年,徐圩新區作為工業經濟發展主陣地成績卓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0%,增速全市居首;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2.6%,達2300億元,對全市增長貢獻度達72.9%,拉動全市工業產值4.4個百分點。
石化產業規模占全國約1.4%,其綜合實力在全國695家重點化工園區中排名第9位,前進5位。外貿進出口額108.6億美元、增長28%,總量和增速均列全市第一。在項目建設上,奧升德一期等7個項目竣工投產投用,連云港石化α-烯烴綜合利用等新建重大投資項目加速建設。
03 園區產業
1.石化產業
作為核心產業,徐圩新區的石化產業已形成完備的產業集群。匯聚了盛虹系、中化系、東華系、衛星系等行業領軍企業,產業涵蓋石油產品煉化、精細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烷烴資源深加工與多元化原料加工等領域。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具備國內單流程規模最大的年產16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斯爾邦年產240萬噸甲醇制烯烴裝置是全球單套甲醇處理量最大的裝置,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園區的產業規模,還增強了在全球石化產業中的競爭力。
2.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隨著石化產業的蓬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在徐圩新區也逐步興起。為滿足石化產業對專業設備、智能裝備的需求,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與石化產業協同發展,提升了園區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3.高性能新材料產業
聚焦新能源、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前沿領域,徐圩新區積極引進和培育相關企業。例如盛虹石化計劃建設年產50萬噸POE光伏膜材料項目,旨在打造光伏新材料全產業鏈,推動新材料產業向高端化邁進,滿足市場對高性能新材料的需求。
4.臨港物流貿易加工業
徐圩港區是新區發展臨港產業的重要支撐,規劃建設各類碼頭泊位113個,設計通過能力4億噸。憑借港口的天然優勢,臨港物流貿易加工業發展迅速,為園區企業提供高效的物流運輸服務,降低物流成本,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推動了貿易往來,增強了新區與國內外市場的聯系。
04 園區管理經驗分享
1.重大項目驅動發展
徐圩新區始終將重大項目視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強引擎”。2023年,盛虹可降解材料、衛星化學綠色新材料等多個省重點產業項目超額完成目標任務。2024年,繼續加速推動虹景新材料、奧升德己二胺等在建項目投產達效,全力保障盛虹高端深加工產業鏈等項目開工建設。同時,積極招商引資,吸引了總投資155億元的弘盛尼龍全產業鏈項目、23億元的貝迪新材光學顯示膜材料及高分子膜材料等項目簽約落地,不斷提升重大產業發展能級,強化產業鏈協同發展。
2.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徐圩新區積極探索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在盛虹石化的二氧化碳制綠色甲醇項目中,成功貫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綠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產業鏈,實現了全過程減碳創新。虹洋熱電廠借助數智系統,成為“云上電廠”,提升了管理效能,降低了運營成本。新區還大力推動企業“智改數轉網聯”,打造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此外,充分利用港口和多式聯運優勢,建設國家風電控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3.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
堅定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徐圩新區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推動產業全面綠色轉型。目前,新區石化產業鏈關聯度超80%,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達70%,形成了碳三、芳烴等優勢產業鏈。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對工業廢水進行深度凈化,提高廢水回收利用率;完成多家VOCs綜合治理“一企一策”幫扶,獲批國家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園區示范,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4.協同開放拓展發展空間
強化港產融合,徐圩新區推進產業協同向更高水平邁進。徐圩港區口岸擴大開放通過省級和國家級驗收,30萬噸級深水航道全面建成投產,宿連航道徐圩新區段開工建設,未來將實現京杭大運河在徐圩港區江海直達,使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成為全國唯一內河、海港雙向貫通的化工園區。加強與國內外企業合作,引入外資企業,如韓國SK致新與衛星化學合資建設亞洲首個EAA工廠,打破國內EAA依賴進口的局面,提升了新區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05 園區智慧化建設
1.科學規劃與頂層設計
從頂層設計入手,出臺《徐圩新區打造萬億石化產業集群建設全球有重要影響力化工區工作方案》,明確3大目標,細化24項重點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立健全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為新區中長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完善配套服務體系
累計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污水集中再生回用中心、IGCC公用工程島、地下綜合管廊、應急事故池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在土地、能耗、環境容量、人才發展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支持,推廣產業項目“拿地即開工”,從水、電、氣、蒸汽等方面為企業降本增效,積極兌現招商引資扶持政策,優化營商環境。
3.強化安全環保監管
構建全面的安全環保體系,建設“1+26+N”應急預案體系,開展大量應急演練,推動企業建設“五位一體”平臺和雙重預防系統。實施重大危險源風險信息化監測,“智慧安監”平臺與園區重大危險源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加強環境監測,建成多級環境監測管控體系,全面推進綠色發展,確保新區發展安全、可持續。
4.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集聚
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各類研發平臺,如盛虹先進材料國際研發中心、長華綠色低碳重點實驗室等。積極開展產學研活動,累計舉辦各類產學研活動25場,新增產學研項目17個,加速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同時,注重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06 園區的項目和產業發展
1.重大項目成果豐碩
眾多投資規模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項目紛紛落地徐圩新區。如總投資216億元的盛虹化工新材料項目,規劃建設年產70萬噸EVA等項目,全部投產后,連云港石化基地的EVA總產能將位列世界第一。中化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一期項目投資額高達300億元,為園區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2.產業發展規劃清晰
持續提升重大產業發展能級,聚焦高端聚烯烴、樹脂新材料及特種橡膠、熱塑性特種聚酯等項目,圍繞新能源、功能高分子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積極引進下游精細化工項目,補全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07 智慧化建設
1.智能管控實現一體化
運管服務中心的智能管控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整個石化產業基地的“一張網”全監測,涵蓋安全管控、環境監測、能源保障、應急聯動等功能,構建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管理機制,提升園區治理能力。通過該平臺,可實時掌握園區內各企業的安全、環保、能耗等數據,實現一體式精準化管理。
2.危化品運輸監管智能化
對進入園區的危化品運輸車輛進行全軌跡位置信息跟蹤,實行積分管理辦法。一旦車輛出現異常情況,自動報警并通知相關部門處置。同時,依托“5G+工業互聯網”,全面監測“兩重點一重大”危險源,接入大量監測點位和視頻監控,開展評估分級與建檔備案,提升安全生產管控水平。
3.企業“智改數轉”成效顯著
出臺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推動企業“智改數轉”。盛虹石化集團建設“虹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多業務系統數據集中展示和分析,為企業運營提供數據支撐。連云港石化公司借助數字化平臺,實現全流程線上追溯和管控,提升供應鏈協同和生產制造水平。徐圩新區還實現了園區重點區域5G信號全覆蓋,為多家企業建立5G專網,助力企業智能化發展。
連云港徐圩新區憑借在產業發展、創新驅動、綠色轉型、智慧化建設等方面的卓越表現,已成為中國化工園區發展的典范。未來,隨著一系列重大項目的推進和產業升級的持續深化,徐圩新區將朝著打造萬億石化產業集群、建設全球有重要影響力化工園區的目標大步邁進,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石化產業的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