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脈搏更強勁
三年來,濱開區錨定“三區”建設目標,以“先行者”姿態不斷攀高向新,經濟發展質效顯著提升,各項榮譽認定接連落地,開發區發展實力不斷攀升。
2022年,濱開區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收入雙破千億元,成功邁入“千億園區”行列。三年累計對上資金爭取近5億元,在全區板塊中遙遙領先。
2021年度濱開區在省級開發區高質量評價中排名第24位,較上年度躍升25位,創歷史最佳成績,并連續5年入選“中國化工園區30強”;成功創建全國智慧化工園區和全國綠色化工園區“雙稱號”,入選江蘇省兩業深度融合試點園區、江蘇省一體化示范園區。目前正積極爭創江蘇省綠色工業園區、江蘇省示范物流園區、江蘇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常州市智能制造示范區等多項榮譽。
2020-2022年,濱開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8.52億元增至25.46億元,年均增長17.25%。其中:稅收收入從16.54億元增至22.95億元,年均增長17.78%;稅收收入占比從89.34%提高至90.15%,收入質量持續攀升。2023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實現一季度“開門紅”的基礎上,延續穩增態勢,提前一個月實現“收入過半”。
為進一步讓市場主體既能“活得下來”又能“活躍起來”,濱開區不折不扣執行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確保落到實處,用“真金白銀”為企業減負。2020-2023年上半年,累計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19.34億元,總量位列全區第一。
2. 產業格局更清晰
產業是經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源,產業的不斷更新是加速區域“血液循環”的內生動力。三年來,濱開區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材料、新醫藥、智能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名片不斷擦亮,產業能級全面提升。
聚焦化工園區轉型
在全省率先編制《濱江新材料產業園轉型升級發展規劃》,科學制定企業綜合評價辦法,涵蓋5大類21項指標;與33家企業簽訂轉型升級協議,“一企一策”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園區畝均稅收從2019年底的10.87萬元/畝躍升至2022年底的36.7萬元/畝。
聚焦綠色港區轉型
錄安洲碼頭散貨堆場氣膜大棚項目建成投運,成為長江流域首家使用氣膜技術實現散貨堆場全封閉的碼頭,錄安洲碼頭獲得動力電池產品集裝箱作業資質,助力常州新能源汽車及鋰電池產業加速出海。新增省級重點物流企業1家;省級三星級綠色港口2家、四星級1家;市級示范物流企業4家;市級保障供應鏈暢通創新應用示范企業1家,市級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企業1家。
圍繞“NEXT”產業格局,繼續大力推進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發展,培優做強“東方碳谷”“創新藥谷”特色產業。
“東方碳谷”影響力日臻凸顯
建成江蘇集萃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應用技術研究院和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2個重大創新平臺,其中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獲批江蘇省技術創新中心(常州市首家),目前正全力爭創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創成國家火炬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全區唯一)、江蘇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創新型產業集群(全區唯一)、常州市科創綜合體暨人才綜合體(全區首家)。
園區集聚新創碳谷集團有限公司、中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天馬集團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廠)、常州啟賦安泰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產業鏈企業54家。2022年實現銷售收入144.3億元,占全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鏈的30%以上,入庫稅收2.05億元。
融信復材、三強復材在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獲評“全國創新創業50強”。
“創新藥谷”競爭力更加強勁
全力打造合全藥業區域性新藥研發及生產功能性總部,積極推動一批本地醫藥骨干企業不斷提升價值鏈、創新鏈水平,形成創新藥集聚產業規模。合全藥業獲批全省首個生物醫藥全產業鏈保稅監管改革試點企業,2022年,合全藥業總投資5億美元的高端創新藥生產及研發功能性基地項目和總投資10億美元的抗體偶聯CDMO項目簽約落地,企業當年開票銷售達165億元。
吉恩藥業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園區4家企業入選省級;2家企業入選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瞪羚企業,2家企業上市報會,3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驗收,“創新藥谷”產業名片不斷擦亮。
3. 民生福祉更殷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三年來,濱開區以“辦好民生實事 擦亮幸福底色”為干事動力和奮斗追求,積極推進資源要素盤活、人居環境提升、配套功能優化,聚焦教育醫療增量提質、老舊小區及人才公寓改造提升、園區交通出行暢通等轄區群眾、園區企業員工的關心事、關注點,書寫出一幅滿載獲得感、幸福感的民生畫卷。
良好的居住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濱開區縱深推進長江大保護,實施“碧水藍天”生態工程,有力保障周邊群眾生活宜居指數,依托沿江一公里生態復綠后的3300畝土地資源,從水、景、文、人多元著手,相繼建成長江大保護展示館、自然資源生態林、“渡江一號”復刻木船、長江俚語文化帶等多個沿江特色節點,為“濱江新畫卷,常州北外灘”不斷煥發底蘊,增添亮色。
深挖區域稟賦,從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等入手,全面賦能文旅發展,在新龍生態林、長江常州段野趣自然景觀等功能基礎上,結合音樂節、戶外露營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功能帶動區域生態引力不斷提升,打造春江花月夜、魏村一桌菜擦亮傳統文化、農業旅游“金名片”。三年來,以生態小品、社區公園為載體的生態明珠逐漸點亮轄區版圖,民俗公園、德勝小島、省莊河濕地公園、沿江十里生態廊道相映成趣,在新華、青城等美麗鄉村亮色勾勒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大藍圖徐徐擘畫。
三年來,濱開區全面挖掘、全力攻堅閑置資源,累計完成工業用地提質增效項目108個,土地增效面積6321.4畝,其中重點地塊增效面積950.12畝,有力推動傳統工業園區整體環境面貌和園區企業發展質效顯著提升,傾力打造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樂土。
搭建改革創新“策源地”
發布《濱開區經濟發展服務手冊》《濱開區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獎勵辦法》,推動政策扶持從“后補助”轉向“前激勵”,有效凝結“一對一精準服務企業,一企一策進企指導”的主動服務氛圍和靶向服務成效。
給出營商環境“最優解”
擦亮“在益企”“創智推進”等服務品牌,圍繞項目引進、落地、建設、投產形成全鏈條服務運作機制,通過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服務,搭建園區HR俱樂部平臺,組織專場校企招聘會等舉措,有效保障發展動能續航力。
全面建成總建筑面積48萬㎡百馨西苑五期安置房,為2600戶拆遷未安置戶提供了安居之所。
秋白書苑魏民館、楠木廳春江書院、新港幼兒園、魏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大樓建成投用,全力推進百馨西苑六期及安家苑四期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安家幼兒園、魏村小學、中學改擴建工程。濱江幼兒園預計今年8月底建成,春江醫院發熱門診預計年底投入使用。
三年累計新(改)建人才公寓2799余套,國際人才交流中心210套人才公寓順利交付使用,與百匯公寓獲評市三星級人才公寓,推進比亞迪倒班樓6300套加快建設中。持續推進春江醫院南側地塊“酒店+商業綜合體”項目,在落戶、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各方面給予人才最大支持,全力解決轄區群眾急難愁盼及各類人才后顧之憂,保障心無旁騖做主業,一心一意謀發展。
4. 生態底色更靚麗
作為全市唯一的臨江版塊,濱開區坐擁長江常州段25.8公里黃金岸線資源,這里也是江蘇境內的沿江八市中,長江岸線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業最密集的區域。
這里曾經散布著碼頭、“散亂污”企業,規模化養殖場,沿江生態破壞和環境問題突出,直接影響到長江生態環境安全。2019年5月,常州高新區長江大保護指揮部在濱開區掛牌成立,舉全市之力破解“化工圍江”無序發展問題。三年來,濱開區始終堅持把長江大保護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積極探索“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新路徑,譜寫出了“工業銹帶”華麗轉身“生態秀帶”的蝶變奇跡。
圍繞“破解化工圍江、打造常州樣板”目標,濱開區系統推進“停、轉、拆、綠、提”五大行動,已累計安全拆除化工企業45家,實現沿江一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清零”,有效削減廢水排放量502.6萬噸/年、能耗折合標煤18.98萬噸/年、揮發性有機物排放460.4噸/年。
“常州市破解‘化工圍江’難題 切實筑牢長江生態綠色基底”入選“2023減污降碳綠色發展峰會”綠色生態宜居城市案例。
以沿江一公里為縱深,按照“應拆盡拆、應綠盡綠”的原則,濱開區高標準編制沿江生態恢復工程設計方案,完成沿江1公里范圍內生態復綠和景觀濕地系統,推動沿江化工企業騰退地塊連片復綠,累計新增復綠超3300畝,利用工業遺址建成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法治宣傳教育館,建設敞開式省莊河生態廊道,形成濱江十里綠廊。
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入選首批“省級生態文化宣傳示范點”,創成毗陵潮省級水利風景區,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占比達80.6%,居全省第一。
編制并實施《濱江新材料產業園轉型升級發展規劃》,按照行業前景、企業能力、安全環保評價等5個維度21項指標對園區企業進行科學評價、分類管理。濱開區在全省率先完成轉型升級發展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成為全省首批認定的14家化工園區之一。濱開區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鼓勵企業做好“無效供給、低端產能”減法,做優“高端產業、綠色轉型”加法,明確“新材料、新醫藥”兩條主線,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重點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創新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2022年,濱開區新材料產業產值達573.3億元,同比增長26.8%,新醫藥產業產值達175.2億元,同比增長152.1%。
5. 招商引資更優質
招商引資是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三年來,濱開區發力精準招商、招大引強,立足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搶抓新能源之都建設契機,緊盯風口產業,瞄準目標企業,在延鏈、補鏈、強鏈中提高招商引資的質效,不斷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2021年至2023年6月,濱開區累計實際到賬外資超6.2億美元,“穩”字托底,屢創新高。從2021年疫情期間的“屏對屏”線上招商,到2023年“走出去”(濱開區經貿代表團出訪比利時、德國、瑞士)“請進來”(全球CEO來常),全力助推外資到賬。
其中,2021年實際到賬外資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0%,同比增長73.8%,為“十四五”開局打響第一炮“開門紅;2022年,實際到賬外資占高新區的31.4%,全年實現協議注冊外資超9億美元,均創濱開區歷史最高!
2021年至2023年6月,成功引進81個國內外優質項目,累計招引世界500強投資企業12個,超10億元或1億美元的重大項目17個。其中,2022年招引百億項目3個,占全市比重3/5,全區3/4,創濱開區百億項目招引歷史新高!自2012年起持續跟蹤服務的合全藥業,2022年成功落地15億美元合全四期、五期創新藥CRDMO項目。同年,合全藥業成為高新區首家年納稅額破10億元企業。
近年來,濱開區通過“總部+研發+生產”三合一創新總部經濟招商模式,打造總部型項目集聚高地。
截至目前,濱開區成功培育意特麥琪、瓦盧瑞克、華潤化學三個省級跨國公司總部,雷勃電氣、百爾羅赫獲批省級功能性機構,濱開區累計完成江蘇省跨國公司總部認定企業數占全市比重達1/5。
其中,2021年意特麥琪投資(江蘇)有限公司獲批江蘇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是當年常州市唯一一家獲評的企業。
2022年度,招引總投資2億歐元的世界500強圣戈班中國區總部項目,是常州市首個世界500強企業的中國區總部項目。
目前,濱開區有中瑞國際產業園、濱江國際企業港、智能裝備企業港、碳纖維科創港二期等重點產業載體,先后吸引萊尼線纜、日本SMC、德國羅森伯格、德國科泰思、瑞士美德樂、韓國現代等一大批高端優質企業入駐。此外,還有中瑞產業園二期、創智港、新材料科創中心在建、擬建專題園區3個,陸續投運載體面積超500畝,吸引更多優質產業項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入駐。
中瑞 (常州) 國際產業創新園于2021年成功獲批省級國際合作園區,目前已呈現出項目落地集聚性強,項目信息數量多、質量高等特點,園區累計吸引美德樂、碎得、賀爾碧格等一批瑞士知名企業,以及來自德語區的羅森伯格、萊尼等25個國際領軍企業入駐,實現一期16棟單層廠房全部滿租,累計總投資超7億美金,達產后總銷售額約70億人民幣,國際產業合作和產業聚集初具規模。
濱江國際企業港、智能裝備企業港分別獲評“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市級科技企業加速器”。
6. 項目推進更高效
項目興則濱江興,濱江好則項目好。三年來,濱開區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按下重大項目建設“加速鍵”,重點項目建設蹄疾步穩。
三年來,濱開區強勢推進133個區級以上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904億元,包括10個省重點項目和39個市重點項目,其中100億項目2個,50億元項目2個,10億元項目19個,全年新建項目開工率、在建項目竣工率、固定資產投產完成率均實現“3個100%”目標。
面對項目推進中的“時”與“勢”,始終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緊扣建強“班子”、夯實“根子”、搭好“臺子”的組織基礎建設,對標惠山經濟開發區先進經驗做法,創新運用“征供一體化”“拿地即開工”等項目推進新模式,扭住發展不放松、大抓項目不動搖,讓濱開區重大項目建設的脈搏跳動得更加強勁。
三年來,累計完成工業項目土地出讓4336.2畝,助力27個項目開工建設。2023年初,濱開區深入貫徹落實常州高新區“四個一萬畝”建設目標要求,制定“當前推動、近期儲備、中遠期謀劃”相結合的《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萬畝產業園建設行動計劃》,規劃區域內約13000畝可利用土地按“733”比例分期分批保障重大項目建設,以高質量規劃引領濱開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重點產業項目“招推服一體化”專班為抓手,強化落實“一個重點項目一套班子”推進服務機制,完善優化“保姆式”專班化綜合服務體系,推動簽約項目掃清開工障礙、在建項目建設速度不減、竣工項目要素保障跟上。三年來,共計有84個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其中52個項目已全面投產達效,共有33個重點項目順利實現“當年開工當年竣工”,完成總數位居全區首位。
7. 護安智治更亮眼
三年來,濱開區堅持小切口求突破、抓關鍵出成效、數智治探新路,以VOCs高效治理及“盛瑞工作法”深度幫扶為主線,瞄準改善環境質量和提升本質安全靶心,以數字化改革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和安全生產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新材料產業園生產安全保持“零事故”。
以打造“清·新365”環保品牌為抓手,聚焦“VOCs整治”攻堅突破,重點突出整治提升“全流程”和“精細化”,累計VOCs削減量達392.829噸,濱開區新材料產業園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摸索總結行業領先的“五保一全”有機廢氣管理體系,得到省生態環境廳高度認可并在全省推廣。
創新探索“總量替代指標池”建設,制定濱開區污染物排放總量管理辦法并實施削減量全域統收統管,建立動態平衡機制,更好服務重點行業和重大項目綠色發展。
濱開區化工產業管理局被授予2022年度“江蘇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先進集體”稱號。
2020年1月,時任國務委員王勇蒞臨濱開區調研安全生產工作,并給予高度認可,鼓勵推廣經驗做法帶動區域企業整體進步。
濱開區積極響應,以盛瑞公司安全管理運營實踐為基礎,總結提煉學習導則及實施手冊,全面推出“盛瑞工作法”安全品牌,實現園區企業安全幫扶指導兩輪全覆蓋,提出幫扶建議意見5067條,成功培育15家“盛瑞工作法”標桿示范企業,系統總結推廣15條安全生產典型經驗做法。開展安全總監履職調研工作,全力營造政企攜手“防風險、保安全”的良好氛圍,致力構建區域安全命運共同體。
自2020年首次入選全省化工園區名錄以來,經過三年不懈努力,2023年,濱開區經復核再登全省化工園區名錄,園區安全風險等級保持較低風險(D級)水平,濱開區管委會被評為“2022年度全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優秀集體”。
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是實現產業發展高端化、綠色化和安全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企業質量效益和塑造園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積累,濱開區已建成集信息化、可視化、智能化于一體的智慧指揮中心,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治理插上數字之翼。逐步構建了環保、安全、應急、封閉、能源等五大主場景、融合多項業務個性場景的“5+N”智慧監管平臺,打造“水、氣、土”環境全要素數據庫,圍繞化工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和全流程自動化建設應用,持續開展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特殊作業審查和隱患排查數字治理,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提高區域本質安全水平。
2022年12月,濱開區新材料產業園一舉摘得全國“智慧化工園區”“綠色化工園區”雙稱號。
(未完待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